基石药业新引进项目ND深度分析肿瘤
年5月,基石药业宣布与瑞士NumabTherapeuticsAG公司达成协议,从后者获得单价三特异性抗体片段分子ND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韩国和新加坡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基石药业在创新药项目引进方面的动作令人印象深刻。在ND之前,基石药业已经从美国BlueprintMedicines和AgiosPharmaceuticals这两家专注精准医疗的明星公司中引进4款皆具全球首创潜力的项目,其中avapritinib(BLU-)、BLU-、ivosidenib这3款药物在合计5个适应症上获得过FDA的“突破性疗法”认证,ivosidenib也已在去年7月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由此可见基石药业的“选药”眼光还是非常精准独到的。ND是处于临床前阶段的一个项目,又有哪些特质吸引基石药业再次出手呢?今天尝试给大家做一详细分析。
01
PD-1/PD-L1并非万能
肿瘤免疫治疗仍有巨大改进空间
在肿瘤新药研发领域,免疫治疗应该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以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在市场上大放异彩,默沙东K药和百时美施贵宝O药在年的全球销售收入分别达到了71.71亿美元和67.35亿美元,而且从增速来看,距离销售收入峰值还有很大空间。
PD-1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有别于传统化药,提供了“治愈”癌症的可能性。目前K药和O药各有15种左右的适应症获批,是众多癌症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的最后生存希望。不过从临床数据上看,PD-1/PD-L1抑制剂并不是万能的,有许多临床需求尚未满足。比如:
1)PD-1/PD-L1抑制剂对不同种类癌症的疗效差异甚大。譬如在经典霍金氏淋巴瘤和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瘤中疗效突出,ORR可以达到80%以上,而在结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实体瘤中,PD-1/PD-L1抑制剂则疗效甚微。
2)PD-1/PD-L1抑制剂在不同患者中的应答率是有差异的。PD-L1是否高表达,肿瘤是否携带高基因突变率(TMB)或高微卫星不稳定(MSI-H),是否携带EGFR或ALK基因,都会大程度影响疗效。这也导致实际上只有非常有限的患者能够从这类疗法中获益。在绝大多数未经挑选的实体瘤中,PD-1/PD-L1抑制剂只对20%-30%的患者有效。
3)即使在有效应答的患者中,也会有10%-15%的患者出现疾病复发。而且在一些患者中,PD-1/PD-L1抑制剂的治疗效果不但不如人意,有时甚至能够发现肿瘤生长变得更快(见:Science热议:警惕!PD-1抗体治疗后,肿瘤加速生长)。这些事实提示,在PD-1/PD-L1抑制剂背后存在着复杂的耐药机制。
因此广泛尝试PD-1/PD-L1与其他药物的组合成为提高肿瘤免疫疗法临床疗效的主要策略。从企业角度而言,要想找到肿瘤免疫治疗下一个的金矿,发掘出下一个有潜力的免疫治疗新靶点也是行业热门风向。在PD-1之后,4-1BB是大家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jj/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