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过以基督为中心的公共生活
歌罗西书4:5-6
钥节4:5-6“你们要爱惜光阴,用智慧与外人交往。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
弟兄姊妹们,主日平安。上周二,建国下班一进家门,就听到小盐罐在叫着“长颈鹿吉拉!长颈鹿吉拉!”
原来他又在看教会里一位妈妈借给他们的书。这位姊妹特别关心春梅,时不时会来看看她。家里买了什么书,也常带过来分享。春梅走过来,拥抱了建国,最近这已经成了常规操作,让建国感到格外幸福。最近春梅的状态保持得不错,就算白天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或是心里有了什么疙瘩,她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建国一进门,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儿,就一股恼地倒出来。她会把该给建国的关心给他,等建国缓一下,和孩子玩上那么一会儿,再找时间告诉他。而且说的时候,也比较注意措词,既表达了自己的需要,又不会夹枪带棍,话里有话,让建国产生负疚感。春梅说:“没想到他这么喜欢,我怀疑他是不是真地读懂了。其实,我觉得我给他讲,收获最大的是我。”建国说:“是吗?我看看。”
说着,建国赶紧放下背包,匆匆洗了把脸,特意把手机放在远一点的地方,就坐到小盐罐儿身边,陪他一起看。刚看的时候,他眼睛看的是绘本,眼前浮现着的却是一行行代码。不过很快他就被书里面的内容吸引了。长颈鹿吉拉喜欢到各地旅行,不管到哪里,他都会唱响自己的爱语心歌,化解那里的纷争、冷漠、生气、强迫与失落。比如,在冷漠国,冰天雪地里,小熊有粮食,驯鹿有木柴,狐狸有火柴,其实他们各自都有对彼此的需要,但他们就是不会有话好好说,把自己的缺乏和需要告诉对方,而是带着要求和强迫的口吻,丝毫不尊重对方的担心和感受,惹得彼此误解和生气,只能各过各的,明明有资源,却只能挨饿受冻。但吉拉的爱语心歌改变了他们的心,吉拉带着他们逐一地学习如何表达、倾听和分享,他们冷漠的心变得火热,开始拿出自己的资源,一起分享。冷漠国就这样变成了火热国。
建国不禁想起自己在团队里遇到的困难:手下的人都愿意和他沟通,但彼此之间却形不成默契,总是隔三差五地闹矛盾,非得他出面,才能化解。起因常常都是抱怨对方不配合,没有及时满足自己的工作要求,却没有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先想到了对方的工作需要,是否准确表达了自己的需求,是不是没有尊重对方的界线,是不是让对方感到被冒犯。明明是一个团队,是相互需要,却搞得好像自己比别人都重要,对方就应该配合自己,就应该围着自己转,难怪总是明争暗斗,争吵不断。无论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需要学习穿透自己情绪的迷雾或山火,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并以合宜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让对方做出合宜的回应。看起来轻而易举,实则非常困难。按建国自己的经验,假如不认识耶稣,假如没有耶稣改变了自己的心,别说唱响爱语心歌了,可能他对这些内容根本就不屑一顾。如果不认识耶稣,如果耶稣不住在我们里面,要想倾听自己的心声,也倾听他人的心声,彼此发现对方的需要,把它真实地表达出来,并且愿意放下自己,彼此满足对方的需要,根本做不到。一个人如果不在耶稣基督里得到灵上的满足和安全感,是绝对无法与人坦诚相见,彼此分享并满足各自需要的。离开主,人总是会隐藏自己的脆弱,披上强大的外壳,以暴力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其实背后隐藏了各种恐惧、害怕、忧虑和担心。就算知道了爱语心歌,但要在这个充满争吵的世界保持定力,一直好好说话,没有长颈鹿一样的大心脏也不行,而这个大心脏,只有耶稣能给。读到故事的结尾,再一次化解了冲突的长颈鹿吉拉又要出门旅行了。建国想,如果这时候,有个画外音问它:“长颈鹿吉拉,你为什么总是能唱响爱语心歌呢?”它突然回过头,对小动物们说:“因为耶稣住在我心里!”那该多酷啊!这样来为主作见证,该有多么美妙。
在西4:2-4,使徒保罗呼吁他们要恒切祷告,也要为保罗和他的宣教团队祷告,为要将基督的奥秘讲得清楚明白,好向还未信主的人作见证。在5,6中,保罗的劝勉从在信徒群体中走向神转到与周围的人交往;从在基督里蒙受智慧到用智慧与外人相处;从走向神祈祷到对人说合宜的话;从祈祷使徒用当说的话将基督的奥秘讲解出来到用自己的言语行为为基督作见证。我们要分两个部分来讲解:圣徒们既要走向神,从神那里得智慧,又要走向外人,把握时机,以智慧与外人交往;圣徒要走向神祈祷,也要对人说合宜的话,这样就是在和使徒一起向不信者作见证。最后,我们要来给西3:1-4:6这个讲道系列作个总结。
1
圣徒们既要在信徒群体中走向神,蒙受智慧,也要把握时机,用智慧与外人交往(5)请看4:5节,“你们要爱惜光阴,用智慧与外人交往。”(西4:5)
第一,他们当注重如何在不信者中“行事为人”,因为他们是蒙召活在他们中间,以自己的生活举止为属天的福音作见证。
“外人”就是指不信者。他们还没有得着耶稣那属天的生命,还不能像他们一样思念天上的事,不思念地上的事(西3:1-4),还没有加入信基督之人的群体。“交往”就是举止行为,就是“好叫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悦,在一切善事上多结果子”(西1:10)中的“行事为人”,就是“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稣,就当遵他而行”中的“行”(西2:6)。可见,“与外人交往”绝非一条附带的命令,可有可无,而是保罗对歌罗西圣徒的一系列劝勉的一部分,与其他命令一样不可缺少。
到目前为止,保罗主要是针对信徒个人、信徒群体,包括信徒的家庭生活进行劝勉。但显而易见,与外人的交往也是信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因信而与主联合的人已得到属天的新生命,但他们现在是蒙召在地上活出新生的样式。以歌罗西教会为例,他们并非活在圣洁之都,而是活在一个世俗的城市,天天都要与不信的人来往(林前5:9,10)。你我何尝不是如此。你早上上班,乘坐的滴滴快车司机,他的挡风玻璃上可能就挂着一串佛珠,或是伟人的像。走进办公楼,保洁的大姐一边扫地,腰间一边外放着在你听起来有点俗的歌曲,还是自己唱的。你的同事中恐怕大多是不信的。你中午去吃一碗牛肉面,拉面师傅极有可能就是位穆斯林。晚上,你老妈打来电话催婚,你再次在心里叹息:“唉,她还没信主”。上了公立学校的小朋友,你们的同学、老师大多还没有信。就这样,大部分基督徒都不是24小时活在基督徒的包围圈里。我们当然希望和信主的人在一起,不过常常不是为了属灵的团契,而是觉得呆在里面比较舒服,比较安全,比较有归属感。你可以随意谈论信仰,对方可以听懂你在说什么,可以理解你的感受,没有人质疑你所信的,没有人会挑战你。更有一种默契,就是说大家都一样,都一样软弱,都一样有问题,所以可以随便一些,不像面对不信者的时候还要装一下。但保罗提醒他们,与非信徒相交,是我们所蒙恩召的一部分,与他们的交往必须与所蒙的恩召相称。
第二,他们在不信者中行事为人时当坚持基督里的智慧,因为这样才能蒙神喜悦,也就见证了基督。
“智慧”是歌罗西书中的钥词,先后出现了五次。这智慧是在基督里的,因为“神的奥秘,就是基督,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西2:2,3)因此,当保罗说到“用智慧与外人交往时”,他所说的不是一般的常识性的智慧,虽然也是需要的,更不是属世的智慧,而是指他们因以基督为主而得着的智慧,要叫他们明白神的旨意,知道怎样行才能讨主的喜悦。“因此,我们自从听见的日子,也就为你们不住地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 神的旨意,好叫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悦,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西1:9,10)不信主的外邦人放纵肉体的情欲,积累神的忿怒(西3:5-7),假教师制造外表的敬虔,“使人徒有智慧之名”(西2:23),但以基督为中心的人,才能活出真正智慧的生活,既坚持原则,又不假冒为善;既与世人相区别,又不脱离实际;既圣洁自守,又不陷入自义和狂热。所以“用智慧与外人交往”,就是要住在基督里,然后在与外人的交往中,也按照在基督里所得到的智慧行事为人。
以弗所书的平行经文说:“你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不要作糊涂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5:15,17)上下文是指信徒应当活得与世人要有分别。“从前你们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子女。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诚实。总要察验何为主所喜悦的事。”(弗5:8-10)这进一步印证了,保罗说要用智慧与外人交往,绝不是要我们学会在不信者中间放弃信仰的原则,投机取巧,八面玲珑,而恰恰相反,是要坚持信仰的原则,是与他们相区别,要显出不一样的价值观来。要知道,这样的“智慧”在世人看来往往是“愚拙”的。比如,项目都已经黄了,建国也很有可能丢掉这份工作,但他还是要坚持把项目所涉及的方案整理好,便于交接,就是在遵行使徒的教导,“不要只在眼前侍奉,像是讨人喜欢的,总要存心诚实敬畏主。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西3:22,23)再比如,社会通常不会把带孩子看得比赚钱更重要,但在主里作父母的,却看到不能以工作忙碌和生活压力大为借口,而不履行作父母的责任,即使暂时辞去工作也要尽教育儿女的本分,这些都是世人所不理解的“智慧”的作法。他们不理解基督徒员工对领导可以坦诚谏言,但在任何场合包括私下里却绝不会诋毁或贬损领导的权柄与人格。他们也不能理解基督徒既在工作中忠心付出,却又不被工作所捆绑的自由与洒脱。他们不能理解为何基督徒老板——比如孔毅弟兄在创业的时候坚持不过度宣传。他们也不能理解基督徒忠心管理钱财,锱铢必较,但又在他人有需要时慷慨解囊,进行救助。他们更不理解基督徒在业务上兢兢业业,没有瑕疵,但当遇到为了保住工作就要否认信仰的情形时,却可以为了信仰的缘故义无反顾地放下工作,就像“智慧人”(但12:3)但以理一样。其实这都是源于他们在基督里所得到的真智慧。
进一步来讲,这里所说的“智慧”,固然并非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的,但也绝非道德主义的,更不是律法主义的,而是基于圣经一直以来所启示的神国的福音。当约瑟向法老解释荒年与丰年之间的交替时,他已在运用从神而来的智慧,“法老对臣仆说:‘像这样的人,有 神的灵在他里头,我们岂能找得着呢?’法老对约瑟说:‘ 神既将这事都指示你,可见没有人像你这样有聪明有智慧。’”(创41:38,39)如果说约瑟恰好表现出对经济学上周期理论的认识,知道经济总有波动,要善用周期,未雨绸缪,那完全是源于他知道神才是丰年或荒年的主宰者。当但以理说出尼布甲尼撒王所做的大像的梦,并据此讲解国度的兴衰更替时,他也是在运用从神而来的智慧。“但以理说:‘ 神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因为智慧能力都属乎他。他改变时候、日期、废王、立王,将智慧赐与智慧人,将知识赐与聪明人。’”(但2:20,21)但没有谁比主耶稣更完全地将这智慧彰显出来,并将智慧的道路指示给我们。“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 神的福音,说:‘日期满了, 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4,15)“‘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太6:19,20)“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她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路11:31)主耶稣远超智慧的君王所罗门,他就是智慧。如果他告诉我们,天上的神的国才有永恒的价值,而且这神的国已经近了,并让我们还在地上的时候赶紧过预备永世的生活,我们为何还不听从呢?基督徒要过在世人看来愚拙的生活,要做出在世人看来不可理喻的选择,是因为明白了什么是有永恒价值的,而不是像法利赛人一样装作不爱世界。只有真正明白福音的人,才不会为了地上一时的富足,而是为了天上永远的富足做出抉择。一个真正明白神国福音的人,才会活得像个真正的智者。
第三,他们以基督里的智慧在不信者中行事为人时,要有对时机的意识,因为末世时间紧迫,也因为末世仍然有不信者蒙恩的机会。
“要爱惜光阴”,直译是“赎出光阴”,是形容时间或机会有如珍贵的货物一般,是我们从市场上所要迫切买回并善加利用的东西(参弗5:10),因此又可译为“把握时机”(新译本)或“把握机会”(现中)。从文法上看,是在讲“用智慧与外人交往”的方式。以弗所书中的平行经文告诉我们,保罗对于时机的关切是与在末世通过与世人不同的智慧的生活见证福音有关。“从前你们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子女。……那暗昧无益的事,不要与人同行,倒要责备行这事的人。……你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弗5:8,11,15,16)“要爱惜光阴”是修饰“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保罗不仅教导信徒:在邪恶的世代要过智慧的生活,并且催促他们:现在就过智慧的生活吧!不要说,我明天再开始警醒,明天再开始离弃宴乐,明天再开始遵行话语,因为在邪恶的世代,有太多阻碍,如果不抓住现在的机会,很容易随流失去。圣经中,“光阴”或“时机”经常用来指末世性的关键时刻。“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加6:9,10)“时候”和“机会”都是这里的“时机”。末世仍然是有向不信者作见证的机会的,因此信徒更要善用见证的机会,以与世界相区别的生活,对世人作见证。“我们与 神同工的,也劝你们,不可徒受他的恩典。因为他说:‘在悦纳的时候,我应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后6:1,2)。当建国在近乎灾难性的时期,依然按照圣经的原则对待工作时,张豪就看出他的不同,开始对他的为人产生兴趣,为建国进一步向他见证基督,敞开了门。如果建国并没有以警醒的心,按照圣经的工作观来对待这个危机,他就无法把握住这个时机,就不会有危机变转机的事发生。
总之,基督徒当以基督的智慧与不信者交往,因为他们蒙召在公共生活中为主作见证。用智慧与外人交往不是指放弃而是指坚持属天的原则。这种智慧与属世的智慧截然不同,根本上是源于神国福音的启示。他们这样做时,要有对时机的意识和紧迫感,因为现今已经是末世了,邪恶加深,主再来的日子也近了,但现在也是悦纳的时候,在主的日子来到之前,在这末世仍有机会行善并以此见证基督。那么,更具体而言,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应当怎样运用言语呢?
2
圣徒要向神祈祷,要彼此说造就的话,对外人也要注意言语,这样才能与人谈论福音(6)请看4:6节,“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
第一,他们不仅要向神祈祷,要对彼此说造就的话,对外人也要注意言语。
“言语”在原文就是“话”,可以指“所说的话”。言语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有人说,行胜于言,但其实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而且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行动。圣经一向重视言语。“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智慧人的舌善发知识;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箴15:1,2)“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箴15:23)“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恒常忍耐可以劝动君王,柔和的舌头能折断骨头。”(箴25:11,15)前面,保罗刚刚讲到他们要向神恒切祷告,要警醒祷告,要带着感恩祷告,也要为传道的人代祷;此前,保罗也多次教导信徒彼此之间要如何交流(西3:8.9);但这却不是信徒注意言语的全部。
信徒不是只向神说话,而不向弟兄姊妹说话。信徒更不能向神满口颂赞,天花乱坠,对待肢体、妻子或丈夫或孩子却语带不敬,随意对待。这样的人其实是假冒为善,自相矛盾,是并未在言语上结出悔改的果子。“我们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 神形像被造的人。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泉源从一个眼里能发出甜苦两样的水吗?我的弟兄们,无花果树能生橄榄吗?葡萄树能结无花果吗?咸水里也不能发出甜水来。”(雅3:9-12)信徒也不能只是在教会里注重自己的言语,而到了与外人交往,就话里有话,含沙射影,时常阴谋论发作,怀疑别人话里有话,更口无遮拦,甚至口吐芬芳。网络和移动通信以及各种社交媒体的发达,使得我们言语的影响范围急剧扩大。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如何发言,如何讨论问题,如何留言,如何在群里讲话,也都涉及到这里所说的言语问题。因为言语引发的纠葛实在太多,弟兄姊妹之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而且关系越亲密,伤害也越大。特别是弟兄们,惹不起有势力的人,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心中的焦虑和恐惧,一有事情就向弱势者发泄,比如对着妻子、孩子大发雷霆;常常不是安慰,而是指责。言语暴力引发的伤害丝毫不亚于肢体的暴力。“刀子嘴豆腐心”、“我这么说还不是为你好”,等等说辞越来越没有说服力。基督徒迫切需要为这个在言语上充满纷争与伤害的世代带来不一样的见证。以上种种都让我们看到,我们迫切需要正视言语与我们属天身分之间的关系,在言语上做出改变。
第二,他们的言语要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这样才能吸引和造就听的人。
“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6a)。“和气”原文可以是“恩典”,也可以是“魅力或吸引力”,新译本译成“温和”,现代中文译本译成“温和风趣”,也有“和蔼亲切”的意思。下面的“用盐调和”告诉我们,这里更好的解释是“吸引力或亲和力”。“好像用盐调和”进一步解释基督徒的言语具有怎样的吸引力。“调和”就是“调味”。在古代社会,食物“用盐调和”,使其更有味道。当然,现在仍是一样。就像“用盐调和”能够使食物增味,使吃的人更有食欲,更能享受一样,歌罗西圣徒所说的话也应当具有属灵的吸引力,使不信的人产生属灵的胃口。用盐来作比喻强调的是什么呢?是说讲话要动听,要能说会道,要能打动人,嘴上要像抹了蜜吗?不,重点不在这里,而是在于为对方着想,为对方服务,为对方考虑,而不是自我中心的,不是只想着自己,更不是为了显耀自己,出发点就不同。盐要融化自己,才能给食物增添味道。没有人直接吃盐。最高超的放盐法,是把菜原有的味道激发出来,所谓原汁原味,根本想不起盐来。所以,主耶稣才会用盐来打比方,来讲门徒舍己和服侍的生活。
在冷漠国的故事里,小熊、驯鹿和狐狸其实是相互需要的,离了谁都不行,他们也都走向了对方,但却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的语气说话,丝毫没有考虑到对方的需要,都是让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理所当然地要求对方把他所拥有的给自己,结果就激起了对方的反感与防御。但是长颈鹿吉拉是以请求的口吻来求,而且考虑到小动物们的特点,说出“我会让你看到神奇的东西”。因为他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的信任,又用符合他们特点的话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就有机会把木柴、火柴、米三样东西凑到一起,生了火,煮了热乎乎、香喷喷的粥,让他们经历了连接与共享的好处,让冷漠国一下子火热起来。这难道还不神奇吗?长吉鹿吉拉的话为什么有吸引力呢?因为它不是只考虑自己,而是优先考虑到对方的存在,对方的感受,对方的需要。如果我们说话时不是只想着夸耀自己,不是故作深沉,不是矫揉造作,不是愿意制造噱头,也不是只想着为自己辩解,而是想着怎样去造就别人,怎样说得合适,对对方有吸引力,而且又不是故意做出来的,不是勉强挤出来的,而是出于我们在基督里所蒙受的新心,那么我们的话语就会逐渐有“用盐调和”的味道了。对基督徒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话是不可以随便说的,言语也是我们蒙召的部分,是用以造就别人的,不是用来任性、撒气、发泄的,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就在我们平时的言谈中,为主基督作见证。一个基督徒,尽管他的信仰与周围人不同,尽管他会做出具有很高道德水准的选择,尽管他拥有一种不平凡的气质,但他却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心高气傲,态度冷漠,言语生硬,自命不凡的人,而是一位就生活在众人身边,了解他人,乐意与人对话,具有亲和力,充满关爱,乐意倾听,懂得关怀,善解人意,善于用言语安慰人的好邻居。人们愿意和他在一起谈话,愿意向他敞开心扉。
第三,这样才有可能在与外人的互动中,为基督作见证,这与传道的人通过宣讲来为基督作见证相辅相成。
“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6b)是他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的目的。“回答”意味着“有问有答”,是一种互动。这句与彼前3:15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彼前3:15,16)那里的“回答”有护教的意思,但不是只靠言辞,而是关于基督徒在面临着逼迫、敌意,特别是毁谤时,如何为主作见证。他们不是通过反抗或强辩,而是通过效法基督,为义受苦,从而除去恶意的毁谤,引起外人对他们信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tl/9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