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作用
疫苗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疫苗使人类在面对传染病的威胁时,首次化被动为主动,在降低死亡率和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疫苗前时代,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一些烈性传染病,甚至可能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历史的走向。如天花,在20世纪60年代前每年导致万人死亡。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国家广泛实施了牛痘疫苗的接种,最后消灭了历史上曾经肆虐百姓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天花。
在实行计划免疫前,我国每年麻疹的发病数几乎等于每年新生儿的人数,换言之就是儿童患麻疹无一幸免。年我国报告的麻疹病例为万例,通过实行计划免疫接种疫苗,我国麻疹的发病人数逐渐显著下降,年全国报告麻疹病例仅为余例。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在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每例感染病例中会有一例出现不可逆转的瘫痪。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通过口服糖丸疫苗普及使用,脊髓灰质炎由上世纪50-60年代每年发病数在2万-4万例,到目前国内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历史上白喉一直是令人恐怖的儿童期疾病之一,19世纪80年代在欧洲和美国发生的白喉大流行期间,一些地方的病死率高达50%。据估计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使用白喉类毒素以前,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万病例,5万-6万例死亡。在-0年期间,白喉在全球的总报告病例数减少了90%以上。我国的白喉发病率在计划免疫前是2人/10万,而计划免疫的实施使得这一局面迅速改观;7年至今,国内无白喉报告病例。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也由以前每年人/10万的发病率,万病例以上,下降到现在每年只有几千例。
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万人,其中0万人为乙肝慢性感染患者。自年至今,我国通过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超过万儿童免于乙肝感染。年5月,中国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已降至1%以下。如果不接种乙肝疫苗,我国每年将会有40至50万新生儿因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而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婴儿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约90%将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终生携带乙肝病毒,其中约1/3发展为慢性乙肝患者、肝硬化和肝癌。
在国外,因公众误解疫苗,疫苗接种率下降,最终导致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疫情流行的公共卫生事件引人深思。年,英国有报道称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发生36起严重神经系统反应。电视新闻持续报道此事,公众丧失信心,导致接种工作中断,接种率从81%大幅下降到31%。随着疫苗接种率的下滑,发病率由1/10万上升至/10万~/10万,从而形成了百日咳的疫情。日本在同一时期也因为媒体报导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而发生了与英国几乎完全相同的一幕: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从年的80%下降至年的10%;年百日咳疫情流行,出现1.3万余病例,41人死亡的后果。
年英国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在《柳叶刀》发表一篇论文,称麻腮风疫苗可能引发自闭症,经媒体报道后,不少家长拒绝为孩子接种该疫苗。虽然该论文于4年被部分撤稿、年被完全撤稿,该医生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并被吊销医师执照,但伤害已经造成。6年后,英国麻腮风疫苗的接种率由最高时期的92%降至81%,麻疹病例从年的56例增加到年的例并致2人死亡。该论文观点还波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和美国,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疫苗抵制”运动。
疫苗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终结了天花;扩大免疫规划的逐步实施,使我国消除了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控制了乙肝、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结核、乙脑等疾病。疫苗的出现,直接和间接挽救了无数生命,极大降低了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此同时,疫苗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疾病预防控制手段。计划免疫(免疫规划)实施33年来,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四种传染病总发病率下降99%以上,共减少发病3亿人次,减少死亡万人,减少住院费用多亿元。
在20世纪10项最伟大的公共卫生成就中,通过预防接种控制传染病位列其中。疫苗对个人的价值在于可以使其免遭疾病的威胁,对社会的价值在于可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的价值在于可以减少昂贵的医疗费用,增加社会财富。正如《疫苗学》主编普洛特金(StanleyA.Plotkin)教授所说:“除了安全饮用水之外,只有疫苗能在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增长方面有如此重大的影响,抗生素也无法匹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tl/8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