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你不知道的疫苗发展简史一文了解
人类使用疫苗的时间并不长,从爱德华·詹纳医生给人群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以来,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然而,疫苗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你知道疫苗的发展经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详细说一说~
一、疫苗萌芽期
爱德华--琴纳(EdwardJenner)
疫苗接种,或者说有意通过疫苗控制传染病的治疗过程,起源于年。当时,危险的天花在英国盛行,一位名叫爱德华·詹纳的英国医生注意到当地的挤奶女工从未得过天花,但生有永久性的牛痘。他从中受到启发:接种较为良性的牛痘疫苗,或许可以有效预防致命的天花。于是,詹纳将从挤奶女工莎拉·内尔姆斯手上收集到的牛痘脓疱液,涂到8岁的詹姆士·菲普斯手臂上的划痕中。
六周后,男孩的牛痘反应消退,正如琴纳所说:“尽管假性天花接种小孩手臂出现类似的脓疤,除此之外几乎不可觉察。”琴纳为了证实其效果,先后多次给费普接种,但费普却安然无恙。2个月后,再接种天花患者来源的痘液,费普仅局部手臂出现疤疹,未引起全身天花。
据此,琴纳于年出版其专著《探究》(Inqiury),称此技术为疫苗接种。在琴纳的年代,人们全然不知天花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亦不知接种牛痘使机体获得针对天花免疫力的机制。但他在实践中观察,经实验证实了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既安全又有效,是划时代的发明。
年,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天花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战胜天花是人类预防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二、疫苗发展1.0
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
这一阶段疫苗的发展归功于路易·巴斯德于19世纪末在疫苗研制领域的先锋作用和卓越贡献。被誉为疫苗之父的巴斯德的伟大贡献在于:他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经培养,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灭活后,再经纯化制成。灭活疫苗使用的毒种一般是强毒株,但使用减毒的弱毒株也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如用萨宾(Sabin)减毒株生产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在19世纪末,科赫(Koch)发明了在固体培养基上分离细菌培养物的方法,该法为巴斯德研制疫苗奠定了基础。巴斯德首先发现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长时间生长毒性减弱,如放置两周后的鸡霍乱弧菌,以此菌给小鸡注射后不能使鸡致病。而且重要的是:如果再用新鲜的霍乱弧菌攻击这些已注射的小鸡,它们都不会发生霍乱。巴斯德认为这是由于陈旧培养物中鸡霍乱弧菌的毒力减低,但免疫原性依然存在,因而使小鸡产生了针对霍乱弧菌的免疫力。以此理论巴斯德将炭疽杆菌在42~43℃的环境下培养两周后,制成人工减毒炭疽活疫苗。
在炭疽疫苗、鸡霍乱疫苗获得成功后,巴斯德又开始对狂犬病疫苗进行研究。虽然狂犬病毒不能像细菌那样分离培养,但已确证引起狂犬病的病原微生物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脊髓或脑组织中。因此,巴斯德选择兔脑传代,以获得减毒株,然后再制成活疫苗,并曾用这种疫苗成功地抢救了被狂犬病狗咬伤杰库麦斯特(JacobMeister)的生命。
在巴斯德光辉成就的启发下,年卡麦特(Calmette)和古林(Guerin)将一株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连续培养13年代,终于在获得减毒的卡介苗(BCG)。最初卡介苗为口服,20世纪20年代末改为皮内注射。自年至今,卡介苗仍在全世界广泛地被用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已有40多亿人接种过卡介苗。
这一阶段疫苗革命中还包括白喉、破伤风类毒素、鼠疫疫苗、伤寒疫苗和黄热病等30多种疫苗的成功研制。
三、疫苗发展2.0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疫苗研制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一些传统经典疫苗品种又进一步改造为新的疫苗,而另一些用经典技术无法开发的疫苗则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针对不同传染病及非传染病的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不断问世。
重组基因疫苗:年诞生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此后迅速在全球普及,为生命科学带来了革命性进步,当然疫苗的制备也不例外。基因工程疫苗是使用DNA重组生物技术,把病原体外壳蛋白质中能诱发机体免疫应答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定向插入细菌、酵母或哺乳动物细胞中,经表达、纯化后而制得的疫苗。在基因工程疫苗中,比较成功的是重组HepBS蛋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乙型肝炎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现全球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余个国家将其列入计划免疫。
四、疫苗发展3.0
核酸疫苗又称基因疫苗或DNA疫苗,由于核酸疫苗在作肌肉注射时不需要载体和佐剂,因而又称为裸核酸疫苗。这种疫苗通过肌肉注射,能在肌细胞中获得较持久的抗原表达,该抗原能诱导抗体产生、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释放,尤其是能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杀伤作用。
核酸疫苗能有效持久的诱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如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疫苗,使用效果显著。核酸疫苗成本低,不需分离纯化,易操作,性质稳定,可在室温保存,甚至转染食物细胞,如将乙肝病毒核酸疫苗插入西红柿细胞基因组中,当食用西红柿的同时就接种了疫苗。
五、疫苗发展4.0
年代以来,全球新发现的致人传染病病原体有40余种,如HIV病毒、引起人感染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SARS新冠状病毒、疯牛病朊病毒、猴痘病毒、莱姆病毒、埃博拉病毒、军团菌、O霍乱弧菌等。目前,世界各地大约有30余种包括重组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及减毒活疫苗载体疫苗等在内的HIV疫苗在进行各期临床试验;SARS病毒灭活疫苗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人禽流感疫苗已申请进行人体试验。许多传染病尚无疫苗或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希望疫苗可以在已发病个体中,通过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疾病或防止疾病恶化的效果,这类疫苗产品便是治疗性疫苗。目前已有在研究的治疗性疫苗:
用于肿瘤的治疗,肿瘤疫苗的治疗作用是利用肿瘤抗原进行主动免疫,刺激肌体对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反应,以阻止肿瘤的生长、扩散与转移。
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用疫苗干预免疫过程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和发展,现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用于高血压的治疗:瑞士的Cytos生物技术公司称,从IIa期临床试验研究得到的初步结果表明,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疫苗CYT-AngQb有良好的临床开发前景。
用于I型糖尿病的治疗:美国FDA公布的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1型糖尿病疫苗已有3种。
六、疫苗未来发展可期
进入21世纪,FDA已经批准了10种重要的疫苗:七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冷适应流感疫苗CAIV、高效价带状疱疹疫苗、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四价HPV疫苗、五价轮状病毒基因重配疫苗(Vero细胞培养、减活疫苗)、13价肺炎链球菌疫苗、二价HPV疫苗和九价HPV疫苗。随着技术发展,疫苗正从黄金时代进入白金时代。
附疫苗发展时间表:
附:中国疫苗发展简史
在中国历史上,天花、麻疹、白喉、猩红热、鼠疫、霍乱、伤寒、痢疾等等病毒都曾肆虐一时,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为了战胜各种病毒,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研制了各种疫苗,将人类从病毒的魔爪中拯救出来。
有史料表明,世界上通过免疫预防疾病的实践最早起源于中国!年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明隆庆年间(年~年)安徽太平县首创种痘法。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疫苗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
清代张琰著《种痘新书》(年)
要了解更多疫苗历史,请扫描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tl/8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