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病房新希望的诞生地

本文转自:长春日报

程颖教授(左一)组织“I期临床研究病房”团队为患者会诊。王菁菁摄

本报记者王菁菁本报通讯员贾春祎

一束束阳光透过偌大的玻璃窗洒向病床,在窗帘和地板革的映衬下,整个病房呈现出暖暖的橙粉色。这里,医院高新院区1号楼的5楼,一处特殊的病房。它的特殊之处,从它的名字“I期临床研究病房”可见一斑。在这里,一项项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每日都在进行,一幕幕充满温情的感人瞬间不断上演……医院“恶性肿瘤临床研究诊疗一体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是致力于抗肿瘤新药早期研发的研究型病房,是医疗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更是孕育患者新希望的诞生地。

突出重围制订治疗新方案

患者赵女士是一名经过多线治疗后耐药的乙状结肠癌患者。赵女士与癌症病魔抗争多年,今年9月,在她的病情再次进展、几近绝望之时,医院恶性肿瘤临床研究一体化中心MDT团队,再次点燃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专家团队经过细致会诊,对患者病情、身体状态、心理状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经济情况,最终为其量身制订了目前国际肿瘤治疗领域前沿、治疗效果评价较好的抗体偶联药I期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经过严格筛选检查和审核后,赵女士顺利入组。

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过程,肌体的病理生理改变与心理、情绪变化互相影响。因此,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关爱患者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所有抗肿瘤药物一样,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药物不良反应。给药前,整个病房团队认真学习新药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用药后,医护人员每天细致观察和询问患者不适及用药后反应。

在赵女士用药的第5天,出现了“粒缺性发热”伴有严重的口腔黏膜炎等系列反应,严重影响进食。为了不影响后续治疗,尽快减轻患者口腔疼痛及进食障碍,程颖教授迅速组织团队人员会诊并提出应对措施。

多学科合力攻克治疗新难关

“I期临床研究病房”自年成立至今,共开展I期临床研究84项,牵头33项。试验药物的种类涵盖了靶向药物、免疫药物、新型化疗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等国际抗肿瘤新药研发等热点前沿领域,专业涉及包括肺癌、消化系统肿瘤、乳腺癌、淋巴瘤、食管癌、头颈部肿瘤在内的全瘤种。

面对赵女士出现的不良反应,科室副主任吴春娇、张良通宵查阅大量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迅速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给予患者积极对症治疗、预防性医疗护理干预及心理护理。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整体化护理,赵女士的口腔和食道黏膜等不良反应得到了迅速控制。如今,赵女士已治疗结束顺利出院。

“我曾以为自己已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想放弃治疗,医护人员对我的科学治疗和悉心关怀,坚定了我继续治疗的信心。”回忆起住院的那段日子,赵女士感动不已。她还和爱人连夜写下了“心里话”,并将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姓名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送给医护人员,表达感激之情。一封手写感谢信、一件自制小礼物、一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yw/12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