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宣传周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
年4月15~21日
第33届上海市肿瘤宣传周
暨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今年宣传周主题是“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旨在广泛倡导发挥家庭在防癌抗癌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家庭关爱的理念,推动以家庭为单位,成员间相互支持,共同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防癌体检,关爱陪伴患癌家人,促进家庭健康和谐,切实降低癌症带来的家庭负担和社会危害。
01青浦区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情况年青浦区恶性肿瘤发病例数例,发病率.14/10万,死亡人数例,死亡率.68/10万。
发病前三位的癌别依次为肺癌、甲状腺癌和大肠癌;死亡前三位的癌别依次为肺癌、胃癌及大肠癌。
肺癌是青浦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年发病例数例,发病率.75/10万,死亡人数例,死亡率64.91/10万。
02男性和女性前十位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年青浦区恶性肿瘤男性发病例数例,发病率.20/10万,女性发病例数1例,发病率.41/10万。
青浦区男性发病前三位的癌别依次是肺癌、胃癌及大肠癌;而女性发病前三位的癌别依次是肺癌、甲状腺癌及乳腺癌。
03年与年青浦区前十位恶性肿瘤发病情况比较年青浦区发病前五位癌别是肺癌、胃癌、大肠癌、肝脏和及乳腺癌;相比年,年大肠癌发病率超过胃癌,乳腺癌发病率超过肝癌,甲状腺癌发病率从10位跃居至第2位,膀胱癌从第11位上升到第8位,而食管癌从第6位下降至第11位。
年生存情况在过去10余年里,青浦区恶性肿瘤生存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年例青浦区恶性肿瘤观察病例的5年相对生存率约为56.62%,较上一轮-年例观察病例的5年相对生存率约为51.11%(略高于上海市的49.05%和市区的49.78%)提升了5.51个百分比。其中预后较好的肿瘤有甲状腺癌(97.95%)、乳腺癌(90.20%)、膀胱癌(80.37%)
科普信息:常见恶性肿瘤高危人群、筛查及预防建议
1肺癌高危对象
年龄40岁,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者:
1.吸烟≥20年包,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
2.被动吸烟者;
3.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4.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
5.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者。
注:年包: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续20年或每天2包持续10年。
筛查建议
1.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LDCT筛查。建议尽可能使用32层或以上多层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线CT扫描以后,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形态、大小、边界等特征),医院咨询具体下一步诊疗计划;
2.若检出肺内结节,根据结节不同特征,磨玻璃、亚实性、实性结节及多发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LDCT复查;
3.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PET/CT作为人群肺癌筛查的方法。
注:LDCT:低剂量螺旋CT
预防建议
1.不吸烟或戒烟;
2.对于有职业暴露危险的应做好防护措施;
3.注意避免室内空气污染,比如被动吸烟、明火燃煤取暖、接触油烟等;
4.大气严重污染时,避免外出和锻炼;
5.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
2甲状腺癌高危对象
1.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者;
2.由于其它疾病,头颈部进行过放疗的患者;
3.有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及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Cowden综合征、Carney综合征、Werner综合征和Gardner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血缘关系);
4.甲状腺结节1cm,且结节生长迅速,半年内增长到1cm以上;
5.甲状腺结节1cm,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
6.甲状腺结节1cm,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7.降钙素高于正常范围者。
凡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甲状腺癌对象。
筛查建议
1.甲状腺筛查要同时进行功能检查和形态检查。
2.一般人群
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试验。
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
颈部超声检查:30岁后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3.甲状腺癌高危人群
颈部超声(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检查,每年一次。
4.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一次颈部超声检查。
预防建议
1.避免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2.健康生活,合理饮食,增加运动;
3.合理疏导情绪不良
3大肠癌高危对象
1.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2.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3.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4.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5.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7.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注: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粘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筛查建议
1.40岁以上有症状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肠镜检查,如FOBT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2.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进一步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FOBT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
3.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4.45-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每10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
5.粪便或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筛查,粪便标本的证据更为充分,但由于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其应用。
预防建议
1.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2.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3.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风险,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
4.戒烟,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图片来源:青浦区恶性肿瘤年报
国家卫生健康委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tl/10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