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诊疗中国方案是怎样形成的多学科
第十五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举行,邵志敏教授分享乳腺癌诊疗“中国方案”的形成。医院供图
中新网上海10月23日电(陈静王广兆江一舟)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被称为“红颜杀手”。虽然,以往中国乳腺癌患的生存状况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但近15年来,中国乳腺癌生存数据持续走高。在上海,乳腺癌5年总生存率高达到93.8%,10年总生存率达到82.6%,总体疗效媲美国际顶级医学中心。
记者从23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上获悉,持续走高的乳腺癌生存数据背后是中国医学专家和医疗机构的钻研与探索。中国专家们不懈攻关,摸索形成适应中国乳腺癌患者和国情的诊治规范;医院开展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一站式”对患者进行全程健康管理,并将诊治经验向全国范围辐射。
据了解,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乳腺癌发病已连续20多年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前列。上世纪90年代,上海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78%,而同期美国乳腺癌5年生存率则为84%。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23日对记者表示:“导致当时国人乳腺癌生存数据较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诊疗技术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人发病特征特殊且晚期患者居多。”这位专家进一步解释:“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更轻,并呈现出‘双峰’态势,即,第一个发病年龄高峰是45-55岁之间,另一个发病年龄高峰则是70-74岁;欧美国家多数乳腺癌发生在女性绝经期后,中国多数乳腺癌发生在患者绝经期前。国人乳腺癌治疗应当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中国方案’”。
早在年,医院乳腺外科便在中国率先开展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汇聚十多个学科的专家,为乳腺癌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并逐渐摸索出一套诊治规范。年,该院探索建立“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部”,以“多学科门诊+多学科病房”联合驱动,“一站式”实现乳腺癌患者诊断、手术、放疗、化疗、随访、康复等多学科全程管理。年-医院确诊并随访至年的3.5万余例乳腺癌患者生存数据显示,乳腺癌生存数据内持续走高。
医院乳腺外科基于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平台更新推出的年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已经在全中国85个医疗机构推广,超过30万名乳腺癌患者获益。
在许多乳腺癌患者的认知中,乳腺癌治疗即意味着乳房的毁损,她们往往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缺憾”。如今,乳腺癌治疗已逐渐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发展为乳房外形乃至功能的恢复。上海专家们致力于“让来院治疗的35岁以下患者不因乳腺癌而失去乳房”。
多年来,医院大力推广乳房重建手术和保乳手术,显著提升保乳和乳房重建患者的比例。十余年来,该院保乳手术比例从10.8%达到28.7%。乳房重建手术比例提升至12.3%。该院副院长、乳腺外科吴炅教授表示:“多年随访数据证实,乳房重建手术的5年生存率与传统手术方式相当。”他告诉记者,选择重建手术有利于患者重拾生活自信。
对于康复期患者,专家们积极给予多方面支持。在医院终身教授、乳腺外科沈镇宙教授的倡导下,乳腺癌患者康复俱乐部“妍康沙龙”成立,采用“病友互助”与专业医生支持相结合的方式,搭建患者与患者、医生与患者沟通、鼓励、扶持平台,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因此获益的患者还与世界各地患者交流抗癌经验。
“虽然乳腺癌生存率已在许多肿瘤中位居前列,但多年来某些难治性乳腺癌亚型的疗效并没有明显变化,约90%的乳腺癌死亡病例是由于复发转移导致”,邵志敏教授表示,“有时手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需要科学研究来为临床治疗找到突破点。
历经20年发展,上海专家团队取得多项国际前沿科研成果并向全国推广。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疗效最差的一种类型,复发转移风险高,占所有乳腺癌20%左右,长期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被称为“最毒”乳腺癌。邵志敏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医学中心,持续多年攻关,成功绘制出全球样本量最大的乳腺癌人群基因组图谱,在国际医学界推出可应用于临床诊疗的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旦分型”。
据悉,医院乳腺外科还自主设计和实施的FUTURE临床试验,为临床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总体客观缓解率从既往的仅有5~10%提升到29.0%,其中免疫治疗组总体有效率超过50%。专家们成功率先开展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分子亚型的个体化治疗临床试验。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sz/1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