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癌魔斗士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放疗行业唯一的院士院长,于金明更是医院建设和病人身上。其中,他心心念念的便是埋藏心中几十年的梦想——质子项目。

“癌魔”斗士

-12-25大众日报08版

□许晨

丁零零、丁零零……

随着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响,传来一声声带着哭腔却满含希望的求助声——

“大夫啊!我爸爸癌症晚期了,手术不行,化疗反应大,看来只有质子放疗这一条路了,求求你救救他吧!呜呜……”

“别哭别哭,请慢慢说。”

“好啊!听说你们质子治疗系统启用了,这可是癌症病人的福音!我是一个肺癌患者,希望能让我参加!”

“是的,我院质子中心通过了国家审批,可以开展临床试验,欢迎你自愿报名……”

进入虎年夏季,泉城济南的气温如同温度表掉进了热水杯,噌噌地往上涨,有时竟达到了40℃。不过连续几天,位于城市医院的咨询电话,似乎一下子超过了天气的热度。这是因为国内各大媒体、网站、客户端爆出一条消息:《医院质子治疗系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

年7月13日,在一场引人注目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国肿瘤放疗专业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医院院长于金明现场宣布:我院质子治疗系统正式获得了国家生态环境部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完全具备了开展临床试验的资质和条件,将招募47例18至80周岁、诊断为头颈、胸、腹、脊柱、盆腔、四肢实体肿瘤的患者,进行免费临床试验。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患有各种癌症且经过一些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及其家属,以及正在攻关的同行们,振奋不已,深受鼓舞,纷纷奔走相告,频频电话询问。有的发出最后的求救呼吁,有的申请参加临床试验,有的提出学习交流……

质子治疗,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可靠的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

曾几何时,癌症猛于虎,一旦某人确诊患上恶性肿瘤,几乎等于被判了死刑。多者两三年,少者几个月,生命化为灰烬。胆小怕事者,甚至看到诊断书便会当场晕厥。多年来,虽说经过国际医学界研究攻关,治疗方法多且有效,癌症已不等于死亡了,但其仍然是夺走生命的“头号杀手”!

传统的治癌手段:手术、放疗、化疗、中医药,各有千秋,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是毒副作用较大。而质子治疗,则可以相对克服上述弊端。

“于院士,请你简要讲一下质子放疗的优势吧!”

“好!”于金明院士侃侃而谈:“这是目前国际上最高端的放射治疗技术之一。形象地比喻说,传统的放疗就像‘炸弹’一样,不管正常组织还是肿瘤一并杀死。质子放疗如同‘导弹’,可以选择性、精准地杀伤肿瘤,疗效高,损伤小。”

是的,放射治疗癌瘤,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手段,已有多年的历史,目前最常见的是X射线。然而,它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周围组织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质子是一种基本粒子,极其微小,通过杀癌设备,以亚毫米的精度瞄准患者的肿瘤照射。这使得现代放疗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由于科技含量大、建设成本高,治疗费用近乎“天文数字”,一般患者只能望“质”兴叹。如何发展中国防治癌症事业,使许多患癌同胞享受物美价廉的尖端治疗,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为于金明院士和他领导的科研团队的攻关目标。

而这一目标的源头是他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天……

年7月,25岁的于金明从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了,分配到一家由济南医院: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说是位于省城的医学科学院单位,实际上远在乘车也要跑上两个多小时、周边全是一片片庄稼地的西郊,人们戏称“西伯利亚”。医院的同学相比,犹如被“发配”,一起分来的有位女医生当场就哭了。

于金明虽然也有些失落,但出身于农村、从小养成的不怕苦不服输的性格,使他毫不在意环境艰苦和寂寞。学医的人大都喜欢到内、外科当大夫,而于金明不挑不争,听从分配,一头扎进有辐射风险且不太重要的放疗科。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哪怕埋在最深的沙层里。

那个年代,放射治疗癌症还在初级阶段,由医生在人体上用墨水画个肿瘤的大体方位,放到机器下照射。于是,医院里会经常看到脸上身上涂着红色、蓝色圆圈、方框的病人,疗程不结束,是不敢洗去的。

这种放疗粗放又笼统,难免伤到患者的正常组织,可是为了治病,又不得已而为之。在学校里就爱动脑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于金明,一走上放疗岗位,就对上述现象悄悄琢磨起来……

一天,他跟随一位老主任去查房,突然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嚎声:“妈呀,你等等啊,俺爸还没赶过来呢!呜呜……”

医院里的生老病死司空见惯了,可于金明知道这位中年母亲本是乳腺肿瘤病人,这些天一直在放疗,怎么说走就走了呢?看到他疑惑的目光,老主任叹口气说:“放射性肺炎,不行了!”

顿时,已经掌握放疗知识的他明白了:这是射线照射乳腺癌,严重损伤了其后位置的肺脏,如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说白了,等于是“照”死了。

这使他的心灵深受震撼:本是救死扶伤的放疗,怎么成了“放箭”呢?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伤及无辜”的现象。由此,“精确放疗”几个字就如影随形一般,时刻盘旋在于金明的脑海里……

于是,他不像有些人似的,空闲时间打扑克下象棋,而是全身心地扑在业务学习上。上班精心工作,下班手不释卷。三年后,他的一篇放疗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的《Cancer》(癌症)杂志上。

深化改革开放,“出国潮”涌动神州大地,于金明心里也跳起了闪亮的浪花。放疗是“舶来品”,应该去国外学习先进医术。

年7月,山东省医科院系统有两个公派留学名额,刻苦学习的于金明榜上有名,一举通过了EPT(全国英语水平)考试,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医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他度过了一段累并快乐着的岁月,不仅学习到了一流的放疗技术,还被导师聘为参与科研的副教授,有了不菲的工资。

两年后,时任医院院长的刘奇,去美国开会时打电话说去看望于金明。只听电话那头欣喜地应道:“刘院长好!你就在酒店等着,我马上到。”不一会儿,他就看见这位本院的年轻医生,开着自己的汽车前来迎接了。

随后,他们来到于金明宽敞的办公室,坐在舒适的皮转椅上,专职秘书送上热腾腾的咖啡退了出去。曾经见过世面的刘奇院长十分惊讶:这样丰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同期中外留学生做梦也想不到的。

原来由于他的刻苦努力,成绩斐然,出国不久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国放射肿瘤学》《哈佛大学学报》等学术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得到了美国同行的高度评价,认定于金明是个搞科研、搞学术的好苗子,担心他会跳槽,破天荒地“高薪留人”。

“金明,好样的!”刘奇心里既高兴又紧张:医院的人才这么优秀,紧张的是待遇如此之高,他完全可能留在国外。许多亲友包括美国的导师、同事都深有同感。

事实证明,刘院长的担心多余了,人们的“判断”不准了。年轻的于金明早就做出了抉择。由于某种原因,那时美国政府给予中国留学生永久居留的特殊政策,有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个“绿卡”。于金明不要,心中始终装着印有“天安门”国徽的红色护照。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他就像前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样,毅然决然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带着一份圆满的成绩单和十几箱医学资料,携夫人于年底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医院。

当时他的工资与在国外的收入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即使这样,于金明仍把留学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全部交了党费,一共美元,在20世纪90年代初可是一笔巨款啊!

看着人们不解的目光,他说:

“我这样做既不是因为我不需要钱,也不是显得特别高尚。我的想法很单纯:国家还不富裕,送我们出国深造,得用多少粮食、煤炭等资源换成外汇啊!我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报答’!”

朴实的语言里是一腔家国情怀。

随着与世界一流学者的研究交流,于金明提出的“精确放疗”理念,愈加强化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尤其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留学时,第一次看到神奇的质子加速器,怦然心动,进而潜心研究提出了有关建议,引起了美欧医学权威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sz/126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