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月故事张蓓肿瘤医院温馨的家
文/张蓓
五十度春夏秋冬,五十载风雨洗礼,昔日低矮楼房,今日高耸大楼,昔日学界泰斗开路创业,今日抗癌群星璀璨闪烁。这就是50周岁的医院。如今,她正以华南乃至亚太地区佼佼者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她的声望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我,从年第一次迈进这个大院,一直到今天都待在这里,医院的革故鼎新、重铸辉煌,也饱阅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和淳朴真情使我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是我的“家”,一个从归属到归宿,有温馨,有爱意,有真诚的家。
初进家门,迎面而来的温馨与感动
出生于广州的我,医院并不遥远,很小的时医院。那时候,大家有一种“谈癌色变”的莫名恐惧,这种情医院本能地产生了忌讳和回避的心态,生怕沾上一滴死亡的药水,纷纷绕路而行。而我,大学毕业后却恰好被分配到备医院。
说来奇怪,医院没有丝毫恐惧,也没有想过忌讳或回避,反倒有几分亲切感和满足感。或许医院没有偏见或歧视以及他们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医院而自豪的态度有关。在我眼中,“中山医”是响当当的招牌,医院当医生也让我挺满足的。所以,初来报到那天,我有的只是兴奋和开心,但同时也忐忑不安,为缺乏肿瘤专科经验的自己能否承受中山医的盛名、医院医生的职责而忧虑不安。
但很快,心头大石随着一位位老师和蔼可亲的面孔而悄然落下。上班第一天,首先见到的是时任院长教学秘书的区深明教授。她没有半点架子,更没有傲慢或敷衍,而是热情和真诚地领着我这个初医院,并把我带到内科。区教授告诉我:“医院是我家,从今天开始,也会成为你的家。”当时,我就被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原本忐忑的心被温暖安置,我感觉到了我属于这里,归属感油然而生,以至于我在见证医院近三十年的发展变化中,依然坚守当时的信念,我认为这里面有相当部分应归功于那时的感动。
上班的第二天,人事科打来电话让我去院长办公室一趟,年轻的我懵了,心里盘算着,究竟是什么事呢?人事科老师贴心地告诉我不要紧张,每一个新医生到来,李振权院长都会亲自谈话。于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我在院长办公室第一次见到李院长。
当时李院长已是久负盛名的专家领导,但他对我非常和蔼可亲,在认真询问我的学习背景、科室意向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之后,他鼓励我利用空余时间多看看书,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最后还拿出一本沉甸甸的由他主编的《鼻咽癌临床与实验研究》一书,签上名字送给我。抱着那保存至今的厚重书本,我既激动又感动,我知道,只有认真工作、努力学习,医院最好的报答。
无需说教,无关利益,医院对我们新医生的重视,让我坚定地认为我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医院犹如我的家。
这个家,温馨而上进;家里人,亲切而严格
得以进入医院这个大家庭对我是一种幸运,在这里,我感受到真诚相待,亲如一家的温暖。
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一张年的老照片,是在现已拆除的原
病区4楼拍摄的。照片上的人,如今容颜已改,各奔东西,医院科室主任,有的已出国工作和生活,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之间的友情。
谁能料想,当年白云山秋游登高后剩下的最后一张胶卷,就这样定格在老楼走廊上,成为承载着我们几十年友情的永恒记忆。现在,物是人非,再也难找当年风华正茂的青春气息和资源匮乏下的简朴快乐;但是,家还在,友情还在。偶尔相聚,谈天说地,推杯换盏,不亦乐乎。
那份纯真的感情,让人怀念,让人眷恋;当然,还有那纯朴的学习氛围。
静谧之夜,并不宽敞的教室里,大家聚精会神地埋头苦读,那情景,让人怀念而艳羡。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连录音机也是奢侈品,遑论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诱惑。书,成为了我们最佳的精神食粮,没有书,就像少了点什么,让人那么的不自在,那么的不充实。
记得当时我们几个年轻医生只能共用一张小小的办公桌,而它那小抽屉里塞满了厚重的专业书。不管多忙多累,大家一定会在完成当天工作后,从抽屉中抽出一本书来,或浏览摘抄,或背诵记忆,为了更好地诊治病人,为了攀登更高的科学巅峰,也为了满足那天生求知若渴的欲望。
还记得,在那些值班的深夜,病区护士为我端来热腾腾的汤水饭菜。饭菜或许普通,但那份情意,那份温暖,却无比厚重。
难以忘怀的还有管忠震教授的教导。管教授非常重视内科教学,每周三都会组织教学大查房,每周还会组织各种病例讨论、专题学习。直至今日,每一次全院大会诊,他都不曾迟到,不曾早退。老教授们用他们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言传身教,影响了我们一代年轻人,也正是这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从临床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科知识水平。
更忘不掉的还有中医科的陈效莲和黄火文主任。我在内科和放疗科轮科1年后,在中医门诊师从陈效莲主任,每天不到8点就开诊,一天要诊治80多个病人,但银发满头的陈主任却从不知疲倦,热情和蔼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并耐心为我解答疑问。黄火文主任则是引导我走向医学科研的第一位导师。记得在炎炎夏日,我和黄主任每天晚饭后都到病案室查阅病案,记录整理资料,撰写论文。那里没有空调,酷暑难耐,还得忍受蚊叮虫咬,但我们却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不仅培养了探索科学的精神,也养成了平和沉稳的心态。
在家庭般温馨和睦的氛围下,我们得以在长期临床历练中,积累起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开发的治疗用药也取得确切效果,而我也在成长中不断进取,逐渐成熟,并在年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广东省名中医”的光荣称号。
即使现在,我担任了综合科和中医科的主任,对这个“家”依旧呵护有加,科室的温馨和睦氛围,同事的团结友爱关系,一直是我心目中的重中之重。文体娱乐、生日聚餐、佳节联欢、郊游远足、走访庙宇古迹……我希望,我们的科室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与我的家人们一直在努力
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我逐渐成长为科室的业务骨干和科室领导。年,医院筹建综合科(高干病区)的工作,从病床、桌椅、窗帘到配饰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力求把病房打造成一个优雅安逸的治疗空间。年,医院1号楼落成,为使综合科的诊疗环境更加优化,我经常与设计人员沟通交流,希望通过自己的理念,把病房装饰成温馨而舒适的家。
终于,新病房以整洁的环境,不奢华也不落俗套的崭新风格呈现在人们面前,富有家庭生活气息的床单、被罩、枕套,更让人感到温暖,使病人不安、恐惧的情绪得到平复舒缓。良好的医疗环境,加上医生们精湛专业的诊疗技术,护士姑娘们无微不至的悉心护理,使得我们获得了越来越好的口碑。
海军南海舰队的秦将军曾这样评价我们医院:“重症病人的希望所在,医德医风的一片净土,爱心如春的温馨大棚。”秦将军曾带患病的太太辗转医院,医院给了他们如家的感觉。有一次,秦将军在他太太的病床稍稍躺了一会儿,护士姑娘看到了,就马上帮他们更换新床单,并对秦将军说:“阿姨现在比较虚弱,细菌容易通过衣服、被单等侵入,还是注意点好。”我们日常工作追求注重细节、无微不至的温馨效果,让简单的细节呈现出知冷知热的个性化医护模式以及全方位的延伸护理服务。
在综合科,我们每周举行一次由全院最优秀的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组会诊,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最优治疗方案,同时也为病人做了很多医疗以外的琐碎事。我们也会为一位病人,全科员工春节不放假。为了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生们保证每天24小时电话畅通,没有任何人因此而抱怨。为了病人出院时的一个微笑、一声道谢,还有病人的健康,我们甘之若饴。
希望我和我的家人们一起健康地慢慢变老
近三十年来,我看着医院从青春少年逐渐步入成年,经历过改革的阵痛,也见证了改革后的辉煌。对我而言这里已不仅仅是工作场所,更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这个家,给了我成长的平台,让我从一个平凡的医学生成长为如今中西医结合肿瘤领域颇有声誉的医生。这个家,有前辈谆谆教诲,有同侪侃侃切磋,有弟妹默默相助,我们不分彼此,共同进步。
这个家,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屡创佳绩,使之成为“全国综合(专科)医院中医示范单位”和“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全国唯一)。这个家,告诉每一个成员幸福不在于获得多少,不在于是否住豪宅开名车,而在于为病人竭尽全力后的内心坦然,在于病人出院时的满意微笑,也在于医护人员之间彼此协助、相互关心的温馨。
今天,在医院建院五十周年之际,我想向我日夜牵挂的家献上最质朴的祝福,祝愿医院在医、教、研等领域都取得更大的发展,早日成为国际一流的肿瘤防治中心。而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希望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用心建设我们温馨的家,一起健康快乐地慢慢变老。
◆关于我们◆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全国医疗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拥有高水平医教研队伍,可为广大肿瘤病人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欢迎投稿◆
欢迎加入我们的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好白颠风是怎么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fg/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