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并非治疗肿瘤的最好方法
我叫范宝云,现年65岁。蚌埠玻璃厂退休职工。年初,我全身疼痛难忍,卧床不起,不能行走,生活无法自理。医院诊断,为盆腔巨大肿瘤,体积6×4×8cm,病理报告为“恶性小细胞肿瘤”,ECT检查为“全身多发性骨转移”。医院认为不宜手术,做了两次化疗后,身体更加虚弱,接近崩溃。
天无绝人之路。绝望之时,经一病友介绍,得知王振国教授研制的系列抗癌药物和冲击疗法,用药一个疗程后,疼痛大为减轻;两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可以下床活动了;经过不间断的用药,顽强的锻炼和乐观向上的心态,病情不断减轻,生活逐渐能够自理。
一年半之后,医院复查,CT结果是“盆腔未见明显肿块,与年1月9日的老片比较,原肿块消失”,ECT显示:原骨转移的七处也只剩下两处。医院医生都认为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现在,我每天坚持服用振国系列药物的维持量,医院做一次全面复查,身体逐渐恢复,能买菜、烧饭、洗衣服,生活又重新开始了。
我认为,自己之所以有今天,医院的精心医治,得益于热心病友的关心、支持,我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爱心,回报社会。我参加了彩丝带爱心传递志愿者队伍,把全新的抗癌理念、先进的抗癌疗法、先进的抗癌事迹广为宣传,大力推荐,介绍给亲友、邻居、同学、同事、医院的病友以及周围所接触的人。我把家里的电话变成肿瘤病人的爱心热线。家里几乎每天都能接听到外地病人的咨询电话,哪怕是在吃饭,在睡觉,只要电话一响,我马上去接,耐心回答病人的每一个问题,不厌其烦地解答疑虑。我特地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每个来电话的姓名,地址,病情,电话号码,与全国各地的病人建立广泛的联系。如嘉兴的病友孙晓萍,蚌埠的胡继民等等,经常在电话里与我聊天谈心,一聊就是很长时间,孙晓萍说:“每次与你聊一聊,心情就好了许多,咱们有共同的语言。”
我把家庭办成病人来访的接待站。有的病友在电话联系以后,要亲自来我家看一看,我理解他们的心情,热情的接待他们。把自己的病历、药品拿给他们看,详细的介绍自己的治疗过程,使他们有了真切的感受。例如明光的范文、怀远的李小华、本市的胡继民、刘步云等等,不止一次的来我家。我甘当病友的义务联络员。由于经常与癌症病友交往,许多病友把我当作知心朋友,遇到什么问题,都是先来问问我。有一次,一位淮北的病友,不熟悉蚌埠的交通路线,我就让老伴专门去车站接他,医院及时就诊。
一位叫陈家英的病友,惧怕吃药后的反应而拒绝用药,使本已好转的病情又加重了。我得知后,马上冒雨去她家,把很多康复故事讲给她听,她深受感动,主动服药,配合治疗,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经过这些年来,与众多病友的接触、聊天、交流、沟通,使我深深认识到:心理加药物的双重疗法,是病人重获新生的法宝。
免责声明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zc/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