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是复发每个癌症患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些肿瘤组织可以产生某种具有一定特异性的“物质”,通过特殊的检测方法,了解这类物质的存在及其量的多少,常可对某些肿瘤性质确定、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复发与否的判断等有所帮助,这些“物质”之评估,就成为一系列特异的指标,用于肿瘤临床。它通常简称为“肿瘤标志(记)物”,有时也简称为“癌胚”指标。
肿瘤标志物的发现及相关检查,可以及时提醒人们注意一些征兆,所以我们主张不仅肿瘤患者必须定期需作针对性“肿瘤标志物”检查,一些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也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定期做些针对性的检测,以便能尽早有效地进行防范或治疗。
然而,指标毕竟只是指标,它只是一组数字,一种可能的征兆,并不代表就是事实结论。西方之所以称内科医师为“doctor”,就是强调医师应该善用脑进行思考,能透过现象(包括指标)看本质的“博学之士”。否则,一切以指标为指归,只迷信这些标志物,很可能误已误人。
生物学完全不同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的很多参数变化非常准确地提示了发生着的事实。温度℃时水会沸腾,这可重复检测、确认,而生物学指标通常并不如此。一方面,生物学指标,包括肿瘤标志物,它们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个参数反映了多种可能性,如以最为常见的血清癌胚抗原(CEA)为例,它是非常实用的指标,肠癌、肺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等许多恶性肿瘤都可见血清中CEA指标的升高,故临床常首选。然而,吸烟、酒精中毒,以及肺气肿、心血管病、糖尿病等也会有15%~50%的患者(人群)血清CEA会有所升高。
又如,甲胎蛋白(AFP)是公认的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指标,但只有约7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会明显升高,还有30%左右指标没变化但却已出现问题,我们通常称作“假阴性”;另有许多情况下,比如慢、急性肝炎者中,也有30%~50%会出现暂时性的AFP上升,甚至明显上升,但并不是肝癌,这又称作“假阳性”。其他一些指标的影响因素可能更大。再加上生物代谢的波动,检测试剂的稳定性,以及检测人员的技能等,都会在一定程度干扰这类指标的稳定性,都会造成指标一定幅度的波动。因此,绝不能用观察物理参数的眼光来看待生物学参数,特别是肿瘤标志物高低。而应强调对这些指标的变化既重视,又不可迷信;有所波动时,可适时作一重复检测;或请有经验的专科医师解读,或再进行一些相关的辅助性检查,互参对照,切不可以指标至上。总之,“指标,只是一组数字”,要用脑仔细思考,不可迷信。
蔡某,40岁左右,原发性肝癌,于去年6月手术切除后,介入治疗2次,一直中药加零毒抑瘤调整,今年4月初所有指标,包括肝功能“二对半”等均已转阴。6月份作体检,CT示肝恢复良好,无复发征兆,所有指标物均可,唯AFP从原本的6一下子跳到60多,这可吓坏了他。他算算手术后约1年,正是好复发之时,认为肯定是复发了,情绪糟透了。我细加分析,发现有不少征兆不太支持“复发”。再仔细一打听,他家正在装修新居,他虽不亲自督阵,却也每日必亲去工地(新房)一次。加上蔡某求康复心切,即便天气炎热,仍每日练康复功不止,加剧了过度疲劳。而慢性肝癌患者,疲劳状态下很容易出现AFP的升高。鉴于此,我建议他先不着急,好生静养2周,夏日不练功,中药继续调养,2周后复查。复查见AFP降至正常;又嘱再静养2周复查仍正常,他才安下心来。
我们说,指标只是反映了一种可能性,指标须解读,须思考,切忌迷信。否则,反会在“科学”的旗号下误己误人。当然,还应多说一句,肿瘤标志物是有一定针对性的,指标检测并非越多越好,而且要结合相关指标综合解读,才有意义。
阅读精选
对癌恐惧、困惑时,切勿盲目做决定
只要找对方法,癌可以长期休眠
什么原因让你的孩子落入癌症的口中
肿瘤患者“腹胀”、“腹痛”需警惕
确诊癌症后,你应该及时考虑一件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何裕民专家团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zc/7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