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仪做生命和尊严的守护者新华社客户端
方仪:做生命和尊严的守护者
——北京百姓口述“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报道
每位医生都知道,我们所追逐的,正是我们不愿失去的,那就是生命和尊严。作为医生,我希望通过不断求索,解决更多的医学难题,让更多患者免受疾病困扰,重拾健康和尊严。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融雪/北京报道
(感谢北京市委讲师团对本报道的大力支持)
方仪
我是方仪,一名乳腺外科医生,就职于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家公共卫生重大专项“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乳腺组负责人。
因为从小就热爱医学,年,我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这所有着深厚底蕴与百年传承的医学殿堂里,开启了我八年的医学求学生涯。八年时间,毫无松懈地学习,本硕博一气呵成,最好的医学教育、名医大师的言传身教让人如沐春风。年,我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进入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外科工作。
乳腺癌是发病率居首位的女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给患者和她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是我为什么如此坚定地选择从事乳腺外科的原因。
以往的乳腺癌手术多以乳房全切为主,也就是说,一旦确诊为乳腺癌,“保乳”和“保命”就成了单选题。拥有乳房的人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到乳房缺失带给女性的心灵伤害,那可能是一种永远无法填补的深壑和挥之不去的阴霾。
十几年前,有位乳腺癌患者几经波折特地来找我,反复强调她不愿意切除乳房。我第一次这么强烈地感受到乳腺癌患者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这种痛苦绝不仅仅是因为癌症对生命的威胁,更是因为乳房切除对患者尊严的摧残。
那个时候,国内开展乳房重建手术的单位几乎没有。我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查阅国外关于乳房重建的图谱和文献,和同事讨论,经历漫长而艰难的手术后,终于为那位患者成功地重建了乳房。
看着她激动而满意的表情,我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自那时起我就在想,人的尊严真的要向死亡妥协吗?即使病了,也应该活得有品质。
于是,我决定把乳腺重建作为毕生的研究方向,潜心钻研创新,不断磨练医术,希望帮助更多无法保乳或不适合保乳的乳腺癌患者再造乳房,使她们重新找回健康和尊严。
时至今日,多种复杂的保乳整形手术、乳房重建手术被开展起来,在美观度上精益求精,不仅医了病,还医了身,医了心。
国家公共卫生重大专项“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是党和国家交给国家癌症中心的重要任务。自年立项至今,我们紧紧围绕着设计目标开展了人群风险评估、临床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和随访等工作,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有效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技术方案和管理模式,以期提高癌症早诊率、降低癌症死亡率。
作为“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乳腺组的负责人之一,我牢记使命,深入基层,全身心投入到乳腺癌的早诊早治工作中,很多极早期的乳腺癌被筛查出来,通过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中医院里,人头攒动,各地患者从四面八方涌入这里,眼睛里写满了期待。诊室门口,常常被患者和家属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有的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很多从凌晨就等候在这里了。我深知患者求医问药的艰辛与不易,每次出诊,我都耐心解答每一位患者的疑问,常常一上午的门诊,要喝掉三到四大杯水,还是说得口干舌燥。我知道,对于癌症患者,医生就是她们的支柱,在看好病的同时,还要安抚她们的心,给她们希望和勇气。
作为导师,我不断教导我的学生:做医生,不仅要有仁术,更要有仁心,病痛在病人身上,也在病人心里,应该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尽自己的所能来帮助患者,才称得上是一位真正合格的医生。
因为手术、门诊、查房,我常常会忽略掉家人的电话,但我从来不会忽略患者的来电,因为我担心她们遇到了突发情况或困难,需要我的帮助。
如今的工作状态,用披星戴月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周一到周五,时间被手术和门诊填得满满当当,经常在手术室奋战到凌晨,周末,我会经常到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与同道交流,学习充电,同时开展乳腺癌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主持及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5年来在国内外发表文章20余篇。
虽然我获得了“敬佑生命、荣耀医者”青年创新奖,但我知道,在医路这场望不到头的跋涉里,没有什么终极胜利可言。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会儿,再做得更好一点儿。
每位医生都知道,我们所追逐的,正是我们不愿失去的,那就是生命和尊严。作为医生,我希望通过不断求索,解决更多的医学难题,让更多患者免受疾病困扰,重拾健康和尊严。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zc/1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