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肿瘤外科专家罗成华结直肠腺瘤的诊断
结直肠息肉引起肠套叠者,可在腹部扪腊肠样肿物,无压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肠梗阻体征。息肉综合征患者肠外体征复杂。
结直肠腺瘤的诊断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
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颇重要,可发现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腺瘤。
如摸到肿瘤光滑、活动、圆形、质软、有弹性,多提示为管状腺瘤,若摸到的肿瘤不光滑、分叶、扁平或广基状、质地柔软,往往提示绒毛状腺瘤。
如肿瘤质地不均、固定、局部有结节感、表面伴有溃疡,则提示有恶变可能。
二
大便潜血检查(FOB)
有结直肠肿瘤家族史或有大便习惯改变者应作大便潜血试验进行初筛,若阳性应深入进行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及内窥镜捡查,以除外结直肠腺瘤及其它消化道病变。
三
放射学检查
口服钡剂检查在服钡后3~6h造影剂到达结肠后观察。该检查方法有局限性,直径1cm以下的结直肠腺瘤,普通钡灌肠检查漏诊率可达80%以上,而对直径1cm以上者,其漏诊率在20%~50%。既使采用气钡双对比造影,对直径>1cm的腺瘤漏诊率亦在10%~30%,仅能显示70%左右的较大病灶。
最易遗漏部位是乙状结肠和盲肠。钡灌肠对腺瘤的大小、表面形态及其与结直肠粘膜的关糸显示差,其检出率还受检查者的经验、技术水平的影响。但钡灌肠可作为结肠镜未能完成结直肠全程检查者的补充,有时甚至可以检出结肠镜检查也无法检出的病灶。
在年龄较大,一般状态欠佳,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的病人,不能忽视X线气钡双重造影的价值。钡灌肠与结肠镜联合应用,可提高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
四
内窥镜检查
过去常用的硬乙状结肠镜检查设备简单、价格低廉、易于掌握,但由于不易充气,且有对肠管推进作用而使实际观察到的肠腔距离比镜管的长度为短,所以渐被淘汰。纤维结肠镜可检查整个结肠直肠,有助于结直肠腺瘤的部位、组织学诊断以及一定程度的治疗,所以应用广泛。此种捡查法虽然也偶有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若技术熟练,还是安全的。
技术熟练者应用纤维结肠镜,结直肠全程窥视成功率在90%以上。对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的直视及咬取组织学检查,可使易被钡灌肠检查漏诊的1cm以下的肿瘤得以检出。
对结直肠腺瘤的活组织检查应强调几点:
①活检部位要典型:在不同的区域肿瘤绒毛样结构的成分不一致,故应强调多点取材,对大的腺瘤,一般要求必须包括肿瘤中心及3、6、9、12点5处。
对腺瘤的硬结、溃疡等有癌变倾向的区域应重点取材,最好能切除活检。对于直肠腺瘤直径超过2cm,尤其是无蒂者,均宜行经肛或经骶肿瘤切除检查,以免对局部恶变的漏诊。
②钳取活检或部分切取活检对腺瘤癌变的漏诊率可达30%以上。
对内窥镜作为治疗措施所切除咬取的全部组织均应送病理检查。对腺瘤大、有恶变可能者,在活检组织学与临床诊断矛盾时,应行术中快速冰冻病检。
③组织学检查方法上,除多点取材、多切片以及最好作连续切片病检外,还应从治疗角度出发,为临床诊疗提供全面信息。
一份合格的病检报告应包括:
①腺瘤的类型、绒毛成份的比例。
②伴不典型增生的程度。
③如已有癌变,应注明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部位、与切缘的距离等。
专家介绍罗成华
教授,主任医师
医院大外科主任
罗成华,主任医师,博士,教授,医院大外科主任、普外科部副主任及腹膜后肿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普通外科学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生导师,知名肿瘤外科、肛肠外科、普通外科专家。
每年收治疑难、复杂腹膜后肿瘤及盆腔肿瘤病人达例以上。曾在CLEVELANDCLINICFLORIDA肛肠外科进修1年余,擅长盆底重建及功能肛肠外科疾病处理。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SCI论著7篇。举办中国腹膜后肿瘤论坛、中国肛肠创新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获全军医疗成果奖1项,国家专利4项。
已出版《腹膜后肿瘤》(人民卫生出版社)、《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学-理论与实践》(人民军医出版社6)、《结直肠肿瘤》(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5)、《便秘治疗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9)、《痔治疗新技术-LigaSure痔切除术(附手术操作DVD)》(人民军医出版社7)等专著,正主编《RetroperitonealTumors:InvestigationandManagement》(Springer美国出版)。
曾被中央电视台2、7、10频道,北京电视台、新华网、健康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专项及北京首发基金等项目,总科研经费达万元。
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腹部肉瘤学组委员、中国肛肠诊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美国结直肠外科学会(ASCRS)InternationalFellow、中国中医教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肠肛门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杂志》及《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委等职。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tl/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