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第十五届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大
年5月27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中医院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大会暨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广州举办。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徐庆锋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张建华党委书记,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吕玉波会长,广州中医院冼绍祥院长、陈文锋党委书记,世界中医联合会学术部副主任兼翻译中心邹建华主任等领导出席并致辞,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林丽珠教授主持。
本次大会邀请了第三届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林洪生教授,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王笑民教授,澳洲医院肿瘤中心主任GeoffDelaney教授等肿瘤领域名家作学术专题报告。本次大会有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港澳台、国内20多个省份近人参会。
报告会精华荟萃
周岱翰教授:《治未病理论在恶性肿瘤防治策略中的应用》
周老通过恶性肿瘤的防治现状、中医治癌的特色与优势、治未病思想以及治未病在防治癌瘤中的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我们呈现了中西医结合认识肿瘤、防治肿瘤的新理念,并认为我国的肿瘤防治工作任重道远,而“治未病”包括了“未病养生、欲病施治、已病早治、瘥后调摄”等丰富的内涵,中医药可以在癌症的防治策略、临床与康复、健康产业中广泛运用。
林洪生主任:《中医肿瘤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医院肿瘤科林洪生主任分享制订《恶性肿瘤中医临床治疗指南》的经验,明确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整理名老中医经验,开展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工作,提出“五治五养”的方法,逐步完善了肿瘤患者治疗与康复的全程管理,建立了可实施,可教育,可推广的模式。之后,林洪生教授详细地讲述中医治疗肿瘤的国际化进程,以循证医学研究敲开中医走向世界国际化的大门,以“固本清源”理论引导中医治疗肿瘤基础研究走向世界,并讲述了中医治疗肿瘤研究的下一步计划,提出中医肿瘤疗效标准的推出,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加快中医药研究步伐,推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尽早与国际接轨。
王笑民教授:《癌毒的思考》
首都医科医院王笑民教授从中医角度研究癌症的发病机制,提出癌毒是肿瘤病因病机的新概念。从哲学层面、生物层面和临床特征定义了癌毒,介绍了癌毒的特性,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癌毒的产生,阴阳属性、现代肿瘤治疗方法对癌毒的影响效果,以及治疗癌毒的治则治法,并分享了典型病例,为中医治疗肿瘤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林丽珠主任:《肿瘤人文病房的构建与实施》
大会执行主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肿瘤中心林丽珠主任,作《肿瘤人文病房的构建与实施》报告。她从人文病房构建的医疗背景、人文理念、实施策略、所得成果及发展愿景等方面,讲述了肿瘤人文病房构建与实施工作的开展过程,提出“普同一等,一心赴救”的中医人文观,强调不论其身份之高低,家境之贫富,均一视同仁,精心诊治,不遗余力。倡导做有温度的临床医生,“治病的同时治心,身心同治”,并引导多学科多元素渗透肿瘤病房,不断完善肿瘤人文病房建设,强化人文医学队伍的培养,树立良好医患关系,最终达到医患同心,携手同行。通过枚举人文病房实践的典型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在临床中如何践行大医精神,为病人考虑,为病人着想,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使绝症患者不绝望。
GeoffDelaney教授:《综合性肿瘤生存医疗与研究现状》
澳大利亚悉尼西南地区卫生署癌症中心的GeoffDelaney教授,医院、英厄姆应用医学研究所、OASIS(绿洲)癌症研究中心等机构为背景,系统介绍了澳大利亚悉尼西南地区综合性肿瘤生存医疗与研究现状。他指出,对于癌症幸存者,应注重长期全程管理、患者自我管理、生存质量和转化研究的实施、建立癌症生存研究诊疗模式等。GeoffDelaney及其团队在诊疗研究中重视细节、注重研究与临床转化等方面也为我们的临床科研工作提供了指导。
汪森明教授:《从全程管理角度看晚期NSCLC一线治疗策略》
南方医院肿瘤中心汪森明教授,从全程管理角度,结合各大临床诊疗指南,讲述了驱动基因±晚期NSCLCL的一线治疗进展。驱动基因(+),一线单药TKI竞争激烈,全程管理定胜负。驱动基因(-),优势人群可选择免疫治疗,根据病理类型亦有优选方案,而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免疫治疗也为驱动基因阴性的NSCLC提供了更多选择。
何友兼教授:《原研白蛋白紫杉醇的发展历程》
医院何友兼教授系统梳理了三种常用紫杉醇的区别,并指出与其他紫杉醇药物相比较,紫杉醇白蛋白型具有更小的毒性,使用更方便,疗效更确切。目前已可取代其他类紫杉醇而广泛应用于乳腺癌、肺癌、胰腺癌、胃癌、卵巢癌、头颈部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在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以及姑息治疗中均可应用。
张海波教授:《ASCO-GI结直肠癌新瑞进展》
医院肿瘤科主任张海波教授从多项临床研究结果,阐述了瑞格菲尼作为一种口服多激酶抑制剂,开启了中国mCRC小分子靶向治疗新时代,被国内外结直肠癌指南推荐为标准三线治疗方案,是贝伐珠单抗进展后靶向治疗的优选方案。
杨衿记教授:《NSCLC肿瘤微环境新视野》
医院肿瘤科主任杨衿记教授总结了近年来肺癌领域的研究,比较了各代EGFR-TKI的获益及不良反应,指出第三代EGFR-TKI的锦上添花,为EGFR敏感突变患者带来福音。然而三代同堂的EGFR-TKI如何最优化的排兵布阵,仍需RCT来进一步验证,目前还未达到研究终点,仍需拭目以待。而免疫微环境及血管生成微环境等相关研究及治疗,为不适用TKI或者因存在伴随突变等影响TKI疗效的患者雪中送炭。并且,微环境治疗联合TKI一线治疗敏感基因突变的患者同样能获益。
周承志教授:《晚期重症肺癌的治疗策略》
广州医院肿瘤科主任周承志教授通过病例讲解,深入浅出地描述晚期重症肺癌的概念及治疗方法,分享了治疗经验与心得。周教授提出应动态监测靶点及疗效,通过呼吸支持治疗,争取将每个对患者有用的药都用上,将每个药物的作用发挥尽致。对于晚期重症肺癌,以“联合、交替、全与局兼顾”的诊疗策略为基础,重点把握PS评分和药物的升降级的关系,强调“癌”、“肺”同治。
王思愚教授:《阿帕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探索》
医院胸科主任王思愚教授从治疗机制、适应症及其发展史、不良反应等方面,让大家重新认识阿帕替尼,并通过具体病例及近期研究说明阿帕替尼mg对治疗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效、安全,提出应对阿帕替尼适应症进行探索性研究,使这一我国研发的靶向药有更好针对性和影响力,而非万金油。
陈敏山教授:《肝癌多学科治疗策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主任陈敏山教授倡导以MDT模式开展肝癌多学科的联合治疗,他通过生动的临床实例介绍肝癌的手术治疗、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的优劣和适应证,并结合他的研究团队已开展的临床试验,探讨目前不同治疗方法联合治疗肝癌的临床试验并作出部分结果汇报。
彭建军教授:《mCRC整体治疗策略》
中山大学一附院彭建军教授阐述了分子标记物(KRAS、RAS、BRAF、MSI-H、HER2等)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选择中发挥的作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结合全球指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讨。
廖旺军教授:《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策略》
医院肿瘤科的廖旺军教授提出手术与多学科、多元化手段有效配合的胃癌治疗模式。并结合前沿临床实验结果,为胃癌围手术期治疗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以指导胃癌临床实践的应用。
梁文华教授:《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
广州医院的梁文华教授给我们带来了非小细胞肺癌PD-1的前沿知识,他提出PD-1/PD-L1抑制剂不仅为无EGFR敏感突变、ALK或ROS1基因重排的非小细胞肺癌PD-L1高表达(50%)的一线单药,PD-1/PD-L1抑制剂完全可以让更多患者获益。梁教授通过对几个重大临床试验结果的分析,重点介绍了免疫治疗及其他疗法的联合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联合免疫增强剂、联合双抗模式(PD-1+CTLA4),他的分享让与会者对免疫疗法治疗肺癌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崔书中、雷子颖教授:《腹腔热灌注化疗专家共识》
广州医院雷子颖医生带来了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精彩干货。他提出HIPEC三个特点:“精准控温”、“精准定位”、“精准清除”。HIPEC在满足根治术(CRR)及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前提下,可起到清除腹腔残留癌细胞、大容量减瘤术、治疗恶性积液的目的,以实现疗效最大化。
目前HIPEC三个治疗模式:CRR+HIPEC、CRS+HIPEC、HIPEC+CRS+HIPEC,随后他分享了两则典型病例,经HIPEC新辅助治疗后,腹腔转移瘤消失。
最后雷医生介绍了全国体腔热灌注卵巢癌、胃癌、肠癌、膀胱癌四大数据库研究结果,以及广州医院两个RCT研究:HIPEC-01、HIPEC-03的最新进展。
周林福教授:《癌因性疲乏的诊疗进展》
医院的周林福教授从概念、病因、评估、治疗四个方面,论述了“癌因性疲乏”的诊疗进展。周教授指出,约75%的晚期癌症患者会出现疲乏,其病因是多因素的,临床评估及诊疗过程需遵循NCCN指南。除哌甲酯、莫达非尼和糖皮质激素等西药外,正元胶囊可改善肾气虚实体瘤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在最新的临床研究中,使用米诺环素及富含Omega-3/Omega-6食物都显示了潜在的治疗价值。
田华琴教授:《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治疗》
医院田华琴教授汇报了一项运用片仔癀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期结果显示片仔癀组相比于对照组(安替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纳呆和胁痛;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肝癌合并大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或门脉高压患者,使用片仔癀治疗后疾病稳定(SD)比例均较对照组更高。
田教授总结道:片仔癀有改善肝癌患者肝功能及延长生存期的趋势,且令人振奋的是肝癌合并症越多、病灶越多,使用片仔癀疗效越好。
蔡尚立博士:《肿瘤免疫治疗:biomarker探索百花齐放》
思路迪医学部总监蔡尚立博士详细介绍了肿瘤免疫治疗相关靶点及药物,蔡博士团队发现肿瘤突变负荷(TMB)更高的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获益更多,而MDM2扩增易导致肿瘤免疫治疗后的超进展(HP)。蔡博士还介绍了该团队正在研制的全球第一款皮下注射PD-L1抑制剂,目前正在开展Ⅲ期临床试验,期待能为更多的肺癌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许玲教授:《抗肿瘤复方的研究思考》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的许玲教授,以防治肺癌为切入点,从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两方面,分别对中医复方小陷胸汤、金复康口服液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她指出,小陷胸汤可能通过促进或加速肺癌细胞中SSRP1和SPT16的蛋白降解抑制肺癌静止期细胞增殖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在对金复康口服液的研究中通过随机森林回归模型进一步优化配伍,为后续中药复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平教授:《晚期胃癌的维持治疗》
安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的李平主任提出了富有中医特色的“稳化生、和正气、通病络、除瘤毒”的胃癌维持治疗理念,提倡广取科技之长,在“扶正解毒通络”理论指导下进行维持治疗。在临床应用中,李平主任认为对于晚期胃癌患者,一线+维持治疗模式比“等待观察”模式获益更多,替加氟+扶正通络类中药可作为晚期胃癌的维持治疗方案,并且强调虫类药物在“通络”中的灵活应用,中西医结合,共行抗癌克瘤之功。
沈克平教授:《健脾解毒方胃肠安治疗结肠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上海中医院的沈克平教授从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两方面,对胃肠安方的疗效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全面阐述。
沈教授及其团队分别开展了胃肠安方在进展期结肠癌术后、晚期老年性结直肠癌以及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通过观察患者生存期,初步明确了胃肠安方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了胃肠安方对肠癌细胞增殖、生长周期、上皮间质转化、自噬等分子表型的干预作用。
田建辉教授:《“肺癌发生与转移核心病机”正虚伏毒的生物学机制探讨》
上海中医院的田建辉教授以免疫功能抑制和紊乱为切入点,结合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扶正治癌”的学术思想,从中医理论出发,通过基础研究深入探讨了肺癌的核心病机“正虚伏毒”及金复康口服液的干预疗效和作用机制。
他指出,免疫紊乱是肿瘤发病的重要基础,循环肿瘤细胞如同伏毒,是恶性肿瘤发生转移的关键环节;同时,免疫抑制亦是正虚的重要基础,对肿瘤发病起着重要作用,金复康口服液通过提高免疫功能及纠正免疫紊乱,从而明显抑制了肺癌的生长。
朱小纾教授:《中西结合中澳合作,立志造福肿瘤病人》
医院的朱小纾教授,通过针灸治疗乳腺癌副作用和中草药增强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两项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澳大利亚中医药系统评价和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情况以及近期研究成果;朱教授强调了中医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中澳临床研究在设计和实施上的异同点。
Eugene教授:《医院癌症服务模式情况介绍》
医院的Eugene医院的肿瘤整合医疗现状,该院以患者健康和生存质量为重点,开展包括多种辅助治疗方式在内的多学科医疗服务,在改善难治症状、解决患者切身问题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Eugene医院、医生、患者三个层面阐释了开展肿瘤整合医疗的具体方式,并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问答。
陈扬超教授:《胰腺癌新的药物治疗靶点》
香港中文大学的陈扬超教授从胰腺癌的生物标志物及药物治疗角度,通过高通量测序、基因敲除、基因芯片等技术手段,探讨了胰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分子信号通路的失调,详细阐述了EZH2/miR-/UGT18和IncRNAHOTTIP/WDR5/MLL信号通路在胰腺癌发展、转移和耐药中的关键作用。在胰腺癌的治疗上,陈教授及其团队通过文库筛选、siRNA干扰技术等,发现LLGL1基因可能是吉西他滨耐药的潜在预测靶点。
刘清华教授:《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浅析中医肿瘤症候的科学基础及美国以色列对中医肿瘤的研究现状》
石河子大医院的刘清华教授指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瓶颈以及面向世界推广中医药的障碍,提出生命科学研究应从注重分析走向系统和综合的发展趋势;同时,刘教授还阐述了中医证候与基因组学、表观遗传组学、蛋白组学和免疫组学的相关性。最后,结合自身海外访学经历,他详细地介绍了美国及以色列对中医肿瘤的研究现状,为各位参会代表提供了中医药发展的海外最新资讯。
本文由肿瘤专业委员会供稿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分享中医药行业资讯、名医名家风采、健康养生知识、定期推送学术会议安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tl/8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