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如何进行放射性皮肤损伤护理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普遍认为皮肤急性放射性损伤的机制为:
(1)射线破坏DNA的单、双链,导致基底细胞无法复制、生成新细胞,成熟上皮细胞持续丢失,得不到及时补充,引起皮肤损伤的发生。
(2)射线致小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导致缺血、缺痒,加重损伤程度。
放射性皮肤损伤多发生在放疗后2至3周,治疗结束后逐渐消除。其发生程度与射线的性质、照射野的面积、放射治疗剂量及病人的个体差异有关,具有潜在性、进行性、反复性的特点。
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RTOC)我们观察到的皮肤损伤,易出现在颈部、锁骨上、腋窝、胸壁、臀沟部皮肤。根据放射肿瘤写作组(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急性皮肤损伤分为5级(如下表)。
预防性护理放疗前的预防性护理,最重要的是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健康教育。可从以下七方面着手:
穿:穿衣要肥大,宽松,内衣柔软,吸湿性要好,尽量不穿套头高领或硬领衣服,最好穿一些旧纯棉或丝质柔软内衣。
洗:照射野内的皮肤只可用温水柔软毛巾轻轻沾洗,每日一次即可,不宜擦洗过勤。洗澡用水不能过热,照射野内皮肤禁用肥皂擦洗,更不能用力搓擦。
摘:摘掉手表、首饰及假牙等金属物品,照射野皮肤不可贴胶布。
忌:忌用手指或其他物品搔抓皮肤,忌冷热湿敷,避免日光直接照射照射野内皮肤。
干:照射野内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尤其是腋下、腹股沟等多汗及皱褶处。
避:避免皮肤破溃,使用电动剃须刀,勤剪指甲。
涂:放疗前后可外用皮肤防护剂,不随便涂油膏、乙醇、化学药品和贴胶布等有刺激性药物。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对症处理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推荐的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措施,常用的护理方法有激素类乳膏、比亚芬类乳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类乳膏、植物提取液、维生素、中药合剂等。根据相关的研究及临床实践,可参考以下对症处理方法:
急性红斑时保持干燥、暴露,避免摩擦,切记手指抓搔皮肤,如果奇痒难忍,可用手掌轻轻拍击,也可使用薄荷淀粉、痱子粉,既能止痒,又能使局部皮肤干燥;对于潮湿不透风的部位,在放疗中要经常保持干燥,注意通风。
湿性脱皮可局部涂氯地霜、冰片蛋清或氢化可的松软膏,保持清洁。如有水疱时,可涂氯地霜,然后包扎1至2天,待渗出液吸收后再行暴露,局部涂抗生素软膏。肤疾散具有高效、广谱抗菌,促使创面干燥、结痂、促进组织生长,并有收敛、清凉、止痒作用,可避免患者因刺痒搔抓而引起的皮肤破损。
此外,国内一些临床治疗观察表明,烧伤湿润膏为皮肤炎症创面创造了湿润环境,有利于放疗所致的异常皮肤组织结构向正常状态再生修复,增强了创面自愈能力。溃疡粉、金因肽(依济复)和西瓜霜喷剂,这些药物都可在创面处形成闭合的湿性环境,可维持创面事宜的温度,利用药物作用,促进伤口愈合。蜂蜜有营养创面、抗菌消炎、吸附消肿、减少渗出、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庆大霉素为广谱抗生素,对多种革兰阴性菌及阳性菌都具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可控制创面的继发性感染,两者配合使用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能明显促进皮肤损伤的愈合,具有促进皮肤与黏膜创面组织修复过程中的DNA、RNA和羟脯胺酸的合成,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和上皮细胞增殖,从而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
对于4级放射性皮肤损伤,有实验表明多爱肤敷料有较好疗效。多爱肤敷料是一种活性亲水性敷料,因此能吸收过量的伤口渗液,形成凝胶,加快伤口愈合,有效减轻伤口疼痛。由于自溶作用,可促进伤口洁净,利于创面早日上皮化。另外,多爱肤本身也起着屏障作用,它与周围皮肤有良好的黏附性和透气性,能有效保护破损皮肤,防止细菌侵入,有利于吸收渗出液和预防感染。
而对于经久不愈的溃疡或溃疡面积大且深,并有恶变倾向时,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允许,一旦感染基本控制,应该尽早采取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片皮移植、局部任意皮瓣、轴型皮瓣等皮肤移植和大网膜移植等。
总之,有关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防治的文献报道很多,但大多研究因样本量小,评价标准不一,有的结论互相矛盾,缺乏统计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结语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放疗患者若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可达90%以上。损伤严重的可导致皮肤破损、溃疡、渗出,使患者不能继续进行治疗,影响患者情绪的同时,也会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健康教育和预防性用药及规范治疗护理显得尤其重要。虽然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推荐的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措施,但相信通过对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愈合机制更深入的研究,必将提高救治水平,发现更为有效防治的药物和方法。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tl/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