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无症状患者比率达到88,清华研

美国研究者:新冠病毒检测能力受到物流和监管的极大限制

据《自然》报道,对多家大学实验室的调查显示,美国新冠病毒检测能力主要受到管理、物流和行政层面的限制。以加州为例,到三月底等待检测的样品已经积压了大约份,但一些有资质的高校或研究所实验室却无法参与检测,因医院兼容的健康记录软件,医院签订合同。

新冠疫情影响气候研究

由于新冠疫情,科研人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海洋观测计划”的部分研究设备性能减弱,甚至无法传出数据。由于数据整体质量变差,原本计划长达数十年的数据收集任务也会受到影响。“(疫情)对科研的整体影响前所未有。”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环境学家弗兰克·戴维斯表示。

哈佛新冠研究:生活在高污染环境下的群体病亡风险更高

据美国《国会山报》12日报道,哈佛大学一项有关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发现,生活在空气污染程度更高、水资源匮乏等地区的低收入群体与少数族裔(如非洲裔、拉丁裔)群体死于新冠病毒的风险更高。《国会山报》指出,该研究结果与此前为数众多的研究结果相呼应,即生活在高污染环境下的人整体健康水平不佳,环境污染可能加剧了新冠病毒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

有效抑制多种冠状病毒,它会是我们期盼的“万能药”吗?

4月6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的子刊《科学·转化医学》报道了一款“广谱抗病毒药”。它不仅在人类细胞中显著抑制了新冠病毒的复制,还在小鼠模型中有效抑制了SARS病毒和MERS病毒。更关键的是这种药物有口服的潜力。作者们表示,该研究彰显了这款疗法治疗新冠病毒,以及其他人畜共患冠状病毒的潜在抗病毒效果。这款药物叫做EIDD-(也叫做NHC),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它的潜在原理是在病毒内引起变异,让病毒无法顺利存活。

剑桥大学最新研究:基因网络分析揭示北美、中国、欧洲的新冠病毒差异

本周五,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一篇论文。从全球各地采集了并测序得出份新冠肺炎患者的完整基因组数据(SARS-CoV-2病毒),构建病毒的基因组发育网络。发现该病毒具有三个主要的变异型别,分别为A、B、C,其中A型是该病毒的源于蝙蝠的最初型号,B是A的变异型,C是B的变异型。A、C型相当一部分出现在亚洲以外,即欧美地区。该研究开创性地将系统发生方法(phylogeneticmethod)应用于病毒学研究,有助于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过程。

NEJM

重大发现,无症状患者比率达到88%,筛选无症状患者至关重要

年4月13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DenaGoffman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EJM在线发表题为“UniversalScreeningforSARS-CoV-2inWomenAdmittedforDelivery”的研究论文,从年3月22日至4月4日,共有名孕妇医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分娩,该研究在入院时对所有妇女进行Covid-19症状筛查。该研究发现,入院时SARS-CoV-2阳性的33例患者中有29例(87.9%)在就诊时没有Covid-19症状。

MedRxiv预印本丨复旦大学黄竞荷团队取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研究新进展

4月6日,复旦大学的黄竞荷、吴凡、姜世勋等人在MedRxiv发表了未经同行评审的文章,研究利用假病毒中和检测方法,对例轻度症状患者的血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患者中存在中和抗体。

《科学》发表饶子和院士团队新冠病毒研究成果,揭晓瑞德西韦作用靶点的结构

近日,由中国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领衔的一支研究团队,应用冷冻电镜(cryo-EM)技术,率先描述出了新冠病毒RdRp与两种辅助蛋白相结合的复合物结构,并且模拟出瑞德西韦与新冠病毒RdRp结合的方式。这项成果在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正式上线发表。

新型“机器人”实现液滴多行为操纵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课题组在《科学—进展》上发表一项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磁场控制两个钢珠,首次实现了对液滴切割、移动、释放和旋转等多种动态行为的控制。这一系统被命名为“液滴机器人”,其在化学反应自动化方面的潜力被看好。

8篇NatureGenetics,2篇NatureBiotec,中国学者揭示棉花A基因的起源

年4月13日,武汉大学朱玉贤及及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JohnZ.Yu共同通讯在NatureGenetics在线发表题为“GenomesequenceofGossypiumherbaceumandgenomeupdatesofGossypiumarboreumandGossypiumhirsutumprovideinsightsintocottonA-genomeev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组装了A1品种africanum,并在PacBio长读的基础上,重新组装了高质量的A2品种Shixiya1和TM-1基因组。在组装和更新棉花基因组后,该研究揭示了棉花A基因组的起源。

Nature拳头综述(IF=33)

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系统介绍新兴的大脑领域:外侧缰核的研究进展

年4月8日,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在NatureReviewsNeuroscience(IF=33)在线发表题为“Circuitsandfunctionsofthelateralhabenulainhealthandindisease”的综述文章,该篇综述重点论述3方面:首先,该综述提供有关外侧缰核(LHb)基本组织的最新信息,包括区域分子标记,电生理特性,解剖学细分和环路连接的讨论。特别是,该研究强调光遗传学环路解剖研究,该研究突出了外侧缰核(LHb)上游输入和下游输出途径的特定功能;其次,该综述描述了牵涉到外侧缰核(LHb)的各种生理功能,突出了缰核(LHb)在负奖赏信号的编码和动机行为的控制中的重要性;第三,该综述回顾了外侧缰核(LHb)在主要精神疾病中的相关性。该综述专注于导致抑郁动物模型中外侧缰核(LHb)神经元异常过度激活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MolCancer:医院整形外科团队黑色素瘤侵袭转移机制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的顾建英教授、亓发芝教授团队在MolecularCancer杂志(IF:10.)发表题为:CircularRNAcirc_drivestumorprogressionandimmuneevasionbyregulatingthemiR--3p/CXCL12axisinmelanoma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环状RNA-circ_在黑色素瘤中的生物学功能及潜在的分子机制:circ_通过ceRNA调控机制促进CXCL12分泌,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同时诱导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黑色素瘤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

港大严慧玲与Peiris教授团队在抗新冠病毒的药物研究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香港大学严慧玲教授团队与Peiris教授团队在筛选对抗新冠病毒的药物研究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在抗病毒药物筛选过程中,发现了伦地西韦(Remdesivir)、洛匹那韦(lopinavir)、高尖杉酯碱(homorringtonine)和吐根碱(emetine)对新冠病毒的复制过程具有抑制作用。该成果以“Remdesivir,lopinavir,emetine,andhomoharringtonineinhibitSARS-CoV-2replicationinvitro”为题在线发表于《AntiviralResearch》杂志上。

周楹等开发在海量数据中快速推断同祖片段推断的新方法:hap-IBD

近日,美国华盛顿大学BrianBrowning教授和其研究团队(第一作者为周楹)在TheAmericanJournalofHuman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文章,题目是“Afastandsimplemethodfordetectingidentitybydescentsegmentsinlarge-scaledata”。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可以在海量数据中快速推断同祖片段推断的新方法:hap-IBD。

同时提高强度和塑性!吉林大学提出一种新型铝合金结构

近期,吉林大学姜启川教授(通讯作者),赵庆龙副教授(通讯作者)等通过中间合金铸造法和累积叠轧工艺成功的在铝合金中制备了新型的异质分层结构。与传统的叠轧纳米颗粒增强Al-Mg-Si复合材料相比,复合叠轧的Al-Mg-Si合金/纳米复合材料同时提高了基体铝合金的强度与塑性。相关成果以“SimultaneouslyincreasedstrengthandductilityviathehierarchicallyheterogeneousstructureofAl-Mg-Sialloys/nano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tl/1272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