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院建设先行者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想
开栏的话
今年8月17日,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关于、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3医院结果公示的通知》。本次评估结果公示29家医院,包括1家4医院、28家3医院。
智慧医疗、智慧服务医院建设的三驾马车。健康报“院长论坛”版开设“医院建设先行者说”专栏,医院管理者及专家分享做法与思考。
打开“北肿云病历”App,患者就来到了“线上门诊”。绑定个人信息,点击“在线复诊”,完成预约申请后,患者即可排队候诊。通过视频,患者与医生问诊过程被搬到了线上。
医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医院日均门诊量约为人次。而医院建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当时肿瘤患者的数据,门诊大厅是按照日门诊量约人设计的。
“要破解空间局促的问题,主动拥抱互联网,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医院副院长邢沫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肿瘤患者和家属心急如焚,为了不耽误肿瘤患者治疗,医院多部门携手努力,医院迅速落地。
增强线上诊疗能力
是一道“必答题”
年,医院以北京市医管局推进线上挂号为契机,启动患者端移动应用,初步实现患者预约挂号、缴费、检验报告查询等基础服务,围绕患者诊前、诊中等就诊流程,提供就诊消息提醒,迈出了智慧服务的第一步。
年,“北肿云病历”App上线,提供患者病历、检验检查报告等查询服务。至此,智慧服务体系雏形初现。
“在梳理业务逻辑时,我们发现,对肿瘤患者来说,轻问诊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医院信息技术服务部主任衡反修说,肿瘤患者着急的是及时接受治疗,如何增强线上诊疗能力,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一道“必答题”。
比如,第一周期化疗完成后,患者必须按计划进行第二轮化疗,需要在线开具化疗处方并进行预约;对于初诊后检查结果已经出来的患者,需要尽快看医生决定治疗方案;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这些都是肿瘤患者的“刚需”。
如何让复诊患者提前预约,而不是蜂拥到线上挂有限的号?如何才能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据对接?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让衡反修彻夜难眠。“那段时间,团队加班成为常态。有时,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还在测试程序。”衡反修说。
思路理清后,“北肿云病历”App的功能逐步拓展。
患者在App上根据医生排班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可收到短信和App推送提醒。患者在线下能预约线上号源,线上也能预约线下号源,保证了线上线下完全打通。患者就诊当天提前候诊,等待医生发起视频通话。如医生开具了检验检查,系统会自动预约检验检查时间,患者可以更改时间。医院检查和取药可在同一天进行,外地患者也可在当地购药和做常规检查。如果适合入院,医生可以线上给患者预约入院。患者则可在App上查看处方、检查结果和各种预约信息等。
在缴费环节,医院打通了小程序、App、自助机、窗口等各种渠道。非北京医保患者线上线下均可缴费、退费。为了方便北京医保患者线下缴费,医院延长了线下缴费周期。
此外,“北肿云病历”App与原有的门诊医生站系统高度互通,医生根据患者线上预约挂号情况出诊,和线下接诊时一样,一边与患者交流,一边在电脑端的门诊医生站查看患者的电子病历,并实时开具处方和检查单。“根据后台数据统计,医生的接诊时间和线下差不多。在电脑端,医生也需要和线下一样,在固定时间,提供同质的诊疗服务。”衡反修说。
年4月3日,医院正式获批互联网诊疗资质;年6月12日,上线互联网诊疗服务,通过“北肿云病历”开展在线复诊;年6月24日,完成互联网诊疗全流程医保对接,开展互联网诊疗医保服务。截至目前,医院互联网门诊量达11万人次,收入达1.5亿元。
此外,肿瘤相关技术和产品的临床试验也实现了信息化。医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影像科室水平,目前已上线针对胃癌患者的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诊断准确率达92%,并通过远程医疗赋能基层。
树立全链条服务意识
完善用户体验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肿瘤患者生存周期延长,复诊患者量增多。-年,医院复诊患者比例达84%。邢沫指出,肿医院打交道,在就诊、检查、治疗、随访、康复等环节,都需要细致的指导。“医院要练好内功,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tl/12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