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晓凡教授现代实践下,如何为儿童ALL治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617/4640696.html

诊断技术发展、新型疗法问世,激发了学术界对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传统治疗模式优化的思考与探索。

在近期召开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年白血病·淋巴瘤高峰论坛”中,中国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竺晓凡教授围绕“为儿童ALL治疗做减法”主题带来精彩报告。本文整理演讲精要如下。

近年来,儿童ALL疗效不断提高,长期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接近治愈目标。这得益于诊断技术的进步、精准分型的发展、化疗方案的改进、靶向和免疫治疗等新型疗法的加入,也推动了为传统治疗模式做减法的逐步探索。减毒等效或增效是减法的前提,新型诊断和治疗技术使其成为可能。

基因组学与治疗手段发展,进一步降低复发率

1、定义新的分子亚型,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二代基因测序(NGS)技术极大提高了检测驱动基因突变的能力,定义了ALL新的分子亚型,如Ph-likeB-ALL、KMT2A重排B-ALL等,也打开了相应的靶向治疗窗口,如JAK抑制剂、Menin-MLL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T-ALL的异质性限制了靶向治疗的应用,但奈拉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等已显示可改善预后;抗CD38的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性(R/R)T-ALL有望取得良好结果。基于新发现的异常信号通路的潜在治疗靶点,尚有诸多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的相关研究在进行中,前景值得期待。

2、精细评估治疗反应,精准指导分层管理

寻找新型治疗手段的同时,确保足疗程用药、有的放矢地遏制复发也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环节。药物基因组学为治疗反应的预测提供了支持,进而指导精准用药。

研究表明,全外显子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导致药物耐受性个体差异的基础。以最具代表性的6-巯基嘌呤(6-MP)为例,研究已经明确,TPMT和NUDT15的基因多态性与6-MP代谢密切相关,从而可指导6-MP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订。通过调整6-MP剂量、提高患者耐受性,可护航维持治疗的足疗程,降低ALL复发率。

此外,微小残留病灶(MRD)是儿童ALL最强的预后因素。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流式细胞术(FCM)、NGS、微滴式数字PCR(Dd-PCR)、Seq-MRD等技术用于MRD检测,可及早识别高危人群、及时有效干预、降低复发率。

靶向免疫新时代,儿童ALL治疗如何做减法?

1、基于循证科学做减法,改善生活质量

诱导及维持治疗减强度探索

关于诱导治疗减强度的探索,日本JACLS-ALL02研究结果显示,对于ETV6-RUNX1阳性儿童B-ALL患者,PCR-MRD指导下减低强度治疗[两个疗程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和一个疗程再诱导治疗],约44%的患儿可获得94.4%的4年无事件生存(EFS)和97.5%的4年总生存(OS),显示了减强度诱导治疗的可行性。

那么,维持治疗是否能够安全地减强度?年荣登TheLancetOncology的中国多中心CCCG-ALL-研究报告为儿童ALL低危患者维持治疗中豁免长春新碱+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提供了证据,5年EFS率和OS率非劣效于未豁免的常规治疗组。

豁免7次长春新碱+地塞米松的冲击治疗、仅需口服6-MP和MTX维持治疗,在不影响预后的前提下,明显减轻了治疗负担、节省了医疗资源,也避免了相应的不良反应、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创建了儿童ALL居家管理的新模式。

靶向及免疫治疗为移植豁免、Chemo-free带来希望

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的应用使儿童Ph+ALL的长期EFS率有了质的飞跃。

一项中国CCCG-ALL多中心研究中,在未进行预防性脑照射的情况下,第二代TKI达沙替尼的4年E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伊马替尼,降低了复发风险,并显示出减少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的趋势。

此项研究成果于年问鼎JAMAOncology,探索了更加优化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案,使更多患者有机会豁免造血干细胞移植。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前期在成人Ph+ALL患者中开展的临床研究初步显示了“去化疗”(Chemo-free)的曙光。

第三代TKIPonatinib联合CD3-CD19双特异性抗体贝林妥欧单抗用于诱导和巩固治疗、维持治疗采用Ponatinib单药,无论是初治还是R/R队列,都获得了令人鼓舞的长期生存,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且横向比较显示,第三代TKI较第二代TKI用于新诊断Ph+ALL患者一线治疗,可获得更高的早期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MR)率。这些数据也为儿童患者的Chemo-free探索奠定了基础。

2、髓外复发的去放化疗防治

CNS白血病的去放疗探索

鞘内注射和颅脑放疗是ALL治疗中常用的CNS复发转移防治手段。近年的研究发现,E2APBX1、BCR-ABL、MLL重排等亚型更易发生CNS浸润。

为了尽可能避免放疗的毒性作用,目前对于髓外白血病的去放疗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包括预防穿刺损伤、脑脊液FCM监测以更早发现肿瘤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改变颅内微环境[应用PI3K抑制剂、JAK抑制剂、靶向IL-7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

CCCG-ALL-协作组的研究(CHiCTR-IPR-)分析了儿童ALL去放疗控制CNS白血病的预后因素。

结果显示,孤立性CNS复发,在B-ALL中与男性、BCR-ABL1融合相关,在T-ALL中与初诊高白细胞计数相关;前期地塞米松治疗、延迟初次鞘内注射、腰椎穿刺过程中麻醉、应用FCM检测脑脊液可减少CNS复发。

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医院团队年发表于CancerImmunology,Immunotherapy杂志的一项研究分析了CD19CAR-T用于CNS低负荷(脑脊液中肿瘤细胞20/μL)或高负荷(脑脊液中肿瘤细胞≥20/μL或有颅内实体肿块)的儿童难治性B-A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11例(91.7%)患儿在30天内获得完全缓解(CR),1例在90天达CR,大部分患者出现中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5例患者有脑脊液残留或实质肿块,4例患者出现3~4级CNS毒性。12例患者中9例持续缓解,6个月无白血病生存(LFS)率为81.8%。由此提示,对于低负荷和高负荷CNS白血病患儿,CD19CAR-T能够安全开展,且疗效确切。

CAR-T使睾丸白血病去放化疗成为可能

化疗、放疗和手术切除是既往对睾丸白血病的常用治疗方式。

随着CAR-T的发展,竺晓凡教授团队也率先尝试了将CD19CAR-T用于儿童B-ALL单存睾丸复发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病灶平稳达到CR,最长随访时间超过4年,患儿均无复发。CAR-T使去放化疗治疗成为可能。

此外,国外有报道将CD19CAR-T用于CNS受累、伴眼球浸润的B-ALL患儿治疗,也达到了缓解。

低危去化疗、高危减强度——为儿童ALL治疗精准“减负”

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发展,将为儿童ALL带来更加精准、更加适度的治疗。在不影响生存预后的前提下,低危患者有望实现安全地减强度治疗;对于中高危患者,NGS、质谱流式、代谢组学等技术将有助于寻找到其复发和难治的本质,针对危险因素更加高效地干预,同时期待更多新药的问世,最终实现“低危去化疗、高危减强度”的愿景!

专家介绍

竺晓凡

中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主委、天津市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国际儿科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荣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五洲女子科技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等奖项。发表论文百余篇,近五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LancentOncology》《NatureGenetics》、《JAMAOncology》、《NucleicAcidsResearch》、《Blood》、《BMCMedGenomics》及《ExperimentalHematology》等发表论文多篇。

编辑

子衿

审核

竺晓凡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tl/1255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