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自然角,探究学习的地方深度
作者单位:山东省齐河县机关第二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提到:“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大自然以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也是幼儿发现事物特征,概括、分类和寻求事物间关系等思维活动发生得最集中的领域。”
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窗口,更是大自然的缩影。它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开辟一角,作为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实验品之用。自然角里的动植物具有生命力,他们生长发展的过程,具备特定的教育功能,孩子们在种植、喂养、采摘等体验活动中,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培养了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观察事物等方面的能力,习得了技能,发展了孩子的美好情感。那么如何让自然角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呢?
一、变废为宝,让自然角“美”起来
家里随手丢弃的一次性杯子、油桶、损坏的脸盆、饮料瓶,通过老师的有意识引导,这些都成为师幼一起创作的宝贝:一次性的杯子底部相叠成了可爱的小兔、熊猫容器;油桶横置挖掉朝上的一块成了“金猪”和“汽车”容器;蛋糕盒子自然就是一个小花园;破旧的脸盆加工成了彩色的花盆;饮料瓶也成了自然角里别局一格、吸人眼球的植物种植盆;镂空的萝卜里面居然也是种子的家……这些自己亲手制作的容器吸引着孩子不断地 自然角在孩子的眼里成为美丽的地方,他们充分感受了种植、饲养等在容器里呈现的美丽,在制作中体验到了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布置管理,让自然角“活”起来
1.参与布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人布置的自然角就是再美,幼儿感觉那不是自己的自然角,也不会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就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与幼儿共同打造自然角,以增强幼儿对饲养和种植的兴趣,确保他们持续 在选择动植物之前征询幼儿的意见,饲养他们喜欢的乌龟、金鱼、小白兔、鹦鹉等动物,这些动物形态各异,安全、易养、温和,适合幼儿近距离观察并且当饲养员来照料它们;有目的地投放一些具有观赏形态的植物,帮助孩子了解根、茎、叶、花、果等的生长现象;教师还要及时 当自然角是孩子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时候,自然角自然就成为他们心目中最美的亮点。
2.参与管理。
支持幼儿参与自然角的管理工作,在管理自然角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动植物的关爱,同时采用任务细化到个人的方式,让孩子们照顾具体的动植物,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到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去。如养殖金鱼,自然角中养着好看的金鱼,却由于值日生之间分工不明确,不停喂金鱼而使金鱼胀死。于是引导孩子们讨论:怎么样才能让金鱼既不饿又不吃太饱?最后,大家采用了涵涵的方法:在靠近鱼缸的墙上贴一张纸,上面记录每天喂金鱼的食物数量。一天喂5粒食物,喂过一粒就贴一个圆点,贴到5个圆点就不喂了。自从用了这个管理方法,再没有出现金鱼因喂食过多而胀死的情况。一天涵涵高兴地说:“老师,我看见金鱼笑了。”
幼儿通过亲自管理自然角中的动植物,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也更加关心、爱护自然角。因为这是他们一天天管理、看护着长大的,他们经历了整个劳动过程,情感和生理上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可以促使幼儿产生再种植的动机,让孩子真正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三、立体平面,让自然角“绿”起来
巧妙地利用空间,从上往下悬挂一个个长着绿植的瓶子,使绿植错落有至也是立体空间的最佳利用;塑封秋天的各种树叶,然后串联悬挂,不仅是孩子抬头能见的“秋景”,而且“秋景”随风飘荡给自然角增添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墙面与柜子相互利用,柜子上摆放了各种的种子,墙面是提供与之匹配的植物,可通过寻找植物妈妈的游戏,让孩子探索种子宝宝与植物妈妈的关系与奥秘;陈列植物的架子也是呈高低之行,可以按观赏类、种植类交替排列,从高到低,便于孩子进行观察和管理。
巧妙地利用孩子身高特点,大班靠窗排放的最上面是植物,中间是种子发芽的容器,而下面是种植的各种植物;中班栏杆上挂的是一些吊兰植物,下面是种植在不同容器中的各种各样的蔬菜;小班从上往下悬挂吊兰和种子,架子上是各种植物,而地上是小动物,便于孩子能更好的观察和了解。
通过空间、墙面、柜子、架子、地面的交叉组合,幼儿处与一种抬头可见、低头可观的环境中,这种三维空间的合理使用随时都会让孩子与自然角发生互动和作用。
四、探索学习,让自然角“动”起来
1.及时、创造性地选用不同的记录方式是整理各方面收获的必要方式。
为了培养幼儿主动、持久的观察能力,教师为幼儿设计、准备了自然角观察记录本。有的班级以小组为单位提供材料并作观察记录,有的班级是为每个孩子提供记录本,利用晨间来园的时间先进行观察后记录,每天孩子们自由地记录下时间和我的发现。如:全组幼儿一起负责照料大蒜发芽,每天加餐吃得最快的孩子总是不忘取来自己组栽种的大蒜,一边观察一边稚气地用笔记录下他们眼中的细小变化。孩子们通过用手触摸、用眼看、用嘴巴尝,获得了“蒜苗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是绿绿的、味道微辣”等概念;通过照顾蒜苗、测量蒜苗、记录蒜苗、品尝蒜苗等,从中体现了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并对蒜苗有了更深的认知。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利用多种感官习得了经验,发展了感知能力。
运用绘画的形式,孩子们将观察到的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甚至死亡情况都及时记录下来,对一些动植物的习性也有了了解。如:在观察“蚕宝宝的变化”活动中,幼儿把纸一前一后地折叠好,自己设计了一本“连环画”,用不同的页面绘画表现蚕的“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第一页,幼儿用黑蜡笔在纸上点了许多的小黑点表示卵中孵化出来的黑色的蚕宝宝;第二页,幼儿画上绿色的桑叶,叶子上画上白色的蚕宝宝,蜕皮用曲线或折线表示蜕皮,四次折线表示共要蜕皮四次;第三页,蚕宝宝吐丝结茧,幼儿画了一条毛毛虫的嘴巴里拉出一条细线,一圈圈绕在虫上,最后画了一个茧,成为蛹;最后一页,画了一只飞蛾,表示蚕宝宝破茧而出成为蚕蛾。当然,幼儿用笔记录后,还可与同伴说说自己记录的意思,在互相交流与分享中,分享自己观察、记录、思考的过程。制作成的观察绘本,还可以放在科学区或阅读区中,供幼儿翻阅与交流。
另外,还可借助表格、符号、照片等方式进行记录。借助表格就是设计一个表格,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每次发现对应地记录在表格中,帮助幼儿梳理自己观察的过程。我们为了方便幼儿观察植物长高的过程,可以用彩色布条和卡通尺子插在植物的根茎部,幼儿参照植物与布条(尺子)的高度,用表格涂色来表现植物的长高。又如天气情况的记录,可以设计一张表格,晴、阴、雨、大风等天气变化都在表格的上方,幼儿只要在相应的表格打勾就可以了,方便记录。
2.开展实验探索,让自然角“趣”起来。
为在假期中让自然角的植物喝上水,在教师的引导和孩子们的共同讨论下,发明了神奇的浇水工具和浇水方法。如复合式多功能浇水工具,这是师幼一起用饮料瓶和绳子相连做成的浇水工具,水会奇迹般地被引到了高架上的各种容器中;悬挂式浇水法是把不同材料的麻绳、毛线绳、海绵、鞋带等系入瓶中,使植物喝上水。这些神奇的浇水工具出自于孩子们的探索和创造,浇水成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和获益很多的活动。
种子宝宝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得快呢?于是就有了在水里的、棉花里的、泥土里的、空气里的;有阳光的、黑暗的、一半有光一半是暗的不同的容器和环境;还有同一种容器,豆宝宝分别串在小棒上,第一颗在水里,第二颗一般在水一半在外,第三颗没水的。从而明白了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空气和合适的水。
3.设疑启智,支持探索,萌发欲望。
问题可以调动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当幼儿被问题引发产生了“为什么”“怎么办”的想法时,就有了寻求、探讨答案的内在驱动力,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需要,并逐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观察歪歪扭扭的番茄,孩子们每天在自然角中观察,期待着种子的神奇变化。种子发芽了,番茄叶子长出来了,可他们发现番茄怎么是细细长长、歪歪扭扭的?梦雪提议:“百度里面有的答案。”学畅说:“查图书。”于是,教师就可以组织孩子们讨论交流,最后孩子们拿来了竹竿、绳子为那些“摇摇晃晃”的植物作了固定。教师将幼儿置于问题中,激活了幼儿的学习状态,促使幼儿不断去思索,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使幼儿真正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
总之,自然角是引导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窗口。在这里,幼儿可以随时观察、接触和探索各种动植物的特征和生长过程,可以对某个事物进行随机或者长期的观察。教师通过精心创设,用心引导幼儿实践、观察、记录,可以让自然角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使幼儿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中体验科学观察、自主探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
[2]异鸣.我谈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04-18。
[3]冯琦燕.播撒幸福的种子,新课程学习(上),-02-08。
[4]耿李英.多渠道提升自然角的教育价值,教育导读,-12月下半月。
杨明如读后有收获,请作者喝咖啡吧!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jj/3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