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肿瘤早筛大会肺结节诊疗全程管理交流
年7月15日,肿瘤早筛行业盛会ZAO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在广州拉开帷幕。作为本届世界肿瘤早筛大会的主要分论坛之一,“肺结节诊疗全程管理交流论坛”于7月16日在线上开启。
该论坛由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主办,特邀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主任
何健行教授
作为会议主席,还邀请到南京大医院心胸外科主任
杨如松教授
、中国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
吕镗烽教授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胸部外科中心主任
金锋教授
任主持嘉宾。此外,还有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理事长
孙宝清教授
、医院胸外科副主任
李明教授
、泰莱生物联合创始人
钟晟博士
、安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张妍蓓教授
、广州医院胸部肿瘤科副主任
梁文华教授
等二十余位专家出席。
会上,专家们分别从呼吸健康筛查、诊断技术研发、临床科研进展、真实世界应用等各个角度,共探如何有机搭建科学、前瞻且适用于大众人群的肺结节诊疗管理体系,近4小时的热烈讨论共吸引了近三万人次在线观看。
“癌症”是人类健康的“重大杀手”,人们甚至谈“癌”色变。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双冠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又因肺结节是绝大多数早期肺癌的影像学征状,肺结节诊疗则成为了肺癌防治全程管理的关键所在。
根据《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统计显示,我国有约1.2亿人口为肺结节患者,接近全国人口的1/10。自《中国肺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指南》和《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的相继推出,LDCT筛查被进一步推广,肺结节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当中不乏一些可能具有恶性征象的肺部结节。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主任何健行教授
在开场致辞中说道:“通过肺结节可以发现很多早期肺癌,而早期肺癌其实没有那么可怕,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后治愈率可达95%。”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因而每时每刻都在与外界发生接触,虽其具有自洁功能,但一部分肺结节作为“清洁”残留的痕迹无法自行清除,就需要早期发现并及时针对其良恶性进行定性,经治疗干预后可获良好预后,十年生存率超过90%。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主任何健行教授作开场致辞
“从肺结节的临床诊疗现状来看,不同地区、医院、不同专业,对同一个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并不是完全统一的,”
医院胸外科副主任李明教授
在针对早期肺癌诊疗苏肿经验的分享中说道:“通过手术获得病理诊断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其手术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多发结节的治疗更是复杂。综合来说,不论是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还是针对肺结节的精准治疗,都是临床面临的困境和难题之一。”
对此,
中国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吕镗烽教授
也表示:“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在呼吸科就诊的病人,绝大部分都是来看肺结节的,这样的病人通常非常焦虑,医院复查,除却影像学的检测之外,迫切需要无创、非侵入性的检测方式,以满足临床对于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诊断需求。”
安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妍蓓教授
则表示,吸烟、二手烟暴露、厨房油烟暴露等都是中国人群诱导肺癌发生的主要高危风险因素。根据相关统计,到年,我国每年将有万新发肺癌,接近全球每年肺癌发病人数的1/3。因此,如何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临床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之一。然而,基于影像学的LDCT高度依赖影像科及专科医生的阅片能力,无法直接判别肺结节的良恶性,也为早期肺癌的临床鉴别和诊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张妍蓓教授说:“任何手术对于人体来说都是有伤害的,我们希望能够在手术前就能够把恶性的肺结节筛出来,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临床上亟需更准确、高效且全面的手段以帮助实现肺结节的良恶性区分,同时也一定程度地降低患者有创活检或过度诊疗的概率。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版)》中提出,肺结节病因复杂,建议综合肺结节的影像学、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综合评估。《肺癌筛查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也指出:假阳性肺结节的大量检出是LDCT筛查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其他筛查手段加以补充,表观遗传学、液体活检和生物标记物等肺癌检测技术的进步以及物联网医学等技术的应用为实施“5P”筛查模式奠定了基础。
安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妍蓓教授分享“多组学技术在呼吸内科肺癌早筛早诊中的临床应用”
“针对癌症的诊断来说,不止是肺癌,所有癌症的诊断都离不开‘生物标志物’,而‘生物标志物’也有很多不同的层面,现有的传统肿瘤标志物、抗原类的标志物等,其准确性和灵敏度都有待提高,针对一期肺癌来说,这些肿瘤标志物的升高都很难被看见,远远达不到满足早期诊断的要求。在肺结节诊疗的过程中,多组学的一些标志物向我们展示了非常好的潜力。”
广州医院胸部肿瘤科副主任梁文华教授
在分享中说道。《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北京)》提出了需建立适合我国人群的肺癌临床预测模型,寻求可用于肺部结节良恶性判断的生物标志物。借由医学界和产业界的技术研究成果,当前,生物标志物联合影像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组学检测技术,已经能够实现进一步提高恶性肺结节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
为此,
泰莱生物联合创始人钟晟博士
围绕
“基于多组学的肺结节良恶性辅助鉴别”的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钟晟博士
表示:
“多组学是全新的生物学分析方法,也是医学界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为了解决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问题,建立适合我国人群的肺癌临
床预测模型,泰莱生物融入了多个组学的技术维度,联合影像组学、表观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临床表型组学信息,构建出了肺结节诊断多组学深度学习融合模型,
通过液体活检的方法大大提升了肺结节患者诊断检测的依从性,为长期困扰临床的肺结节(尤其是≤30mm的肺结节)良恶性鉴别难题提供了精准的辅助诊断参照。”
该项多组学肺结节良恶性辅助鉴别技术基于泰莱生物、同济大医院以及武汉大学共同发起的
基于多组学的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MISSION计划)
成果,拥有过万例(获得病理诊断结果)规模的临床研究队列,并
已转化为
斐盼安
和
斐盼康
两款产品,其肺结节诊断多组学联合模型针对早期肺癌临床诊疗,包括肺癌的早期精筛、鉴别诊断、性质判定、手术决策、预后评估等任务的优化与完善可起到相当的作用,有效
提升早期肺癌诊疗效率以及患者生存率,相关阶段性研究成果也已被Radiology、TranslLungCancerRes、ClinicalEpigenetics、ESMOOpen刊载。
泰莱生物联合创始人钟晟博士就“基于多组学的肺结节良恶性辅助鉴别”进行分享
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理事长孙宝清教授
则针对该技术在真实世界的数据进展进行了分享。“呼吸健康万人筛查”是由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主办,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卫健委研究中心共同指导的公益项目,主要针对肺癌的高风险职业及高风险人群,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疾病的人群筛查。泰莱生物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全程提供基于多组学的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技术服务。自年4月启动以来,截至年5月,经由该公益项目获益的人数已经过万。
在论坛上,东南大学医医院胸外科主任
邵丰教授
、浙江大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李星教授
、中医院胸外科主任
马铮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聂君教授
、南京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王永生教授
、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韩淑华教授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钱小英教授
、医院呼吸二病区副主任
刘丹丹教授
、安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胡先玮教授
、医院呼吸科与危重症医学科科主任
李若然教授
、山东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王光海教授
、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王晖教授
参与讨论环节,从内科及外科的不同角度,分别就液体活检技术在肺结节围手术期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多组学检测在肺结节诊疗中有哪些指导意义及提高早期肺癌诊断的重要因素和有效措施等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
时至今日,肺癌的防治已经从“被动治疗”逐渐转为“主动预防”,肺结节及早期肺癌的早筛、早诊是关键。
“在最适合的场景使用最适合的技术,才能够给患者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和临床价值。”在各类急慢性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是最常见的大类,肺癌是其中最为致命的。分论坛结束后,泰莱生物联合创始人钟晟博士告诉我们:“除了斐盼安和斐盼康两款产品以外,MISSION计划不论是从诊断技术研发层面,还是在真实世界中的临床应用层面会持续推进,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更早地发现呼吸健康风险。当然,我们泰莱生物也将继续深耕肿瘤早筛和早诊,将前沿的技术惠及大众,向真正实现“防而大于治,普惠万民康”的目标前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jj/12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