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研究学者访谈丨清华大学张永辉唯有坚持
原创CellPressCellPress细胞科学
年4月15-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CellPress特别推出“肿瘤研究学者访谈系列”,通过采访6位来自北京地区的顶尖癌症与肿瘤学学者,为您展示目前肿瘤科研的最新进展和医者仁心。
这些访谈文章已被收录进CellPress与北京市科学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推出的。特辑回顾总结了过去十年北京地区在癌症与肿瘤学领域取得的突出科研成果和骄人成绩,除学者深度访谈外,还囊括了发表在CellPress癌症与肿瘤学旗舰期刊上的重点研究,以及利用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及科研管理分析工具Scival对北京癌症与肿瘤学领域的学术产出进行的挖掘式数据分析。
年,张永辉从美国回到北京,加入清华大学药学院任研究员、副教授。一个化学家选择踏入医学领域的交叉地带——药学,研究方向还是相对复杂的肿瘤免疫,张永辉并不被周遭看好。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或者支持。”再回忆起,张永辉依然感慨不已,“当时难度和挑战都特别大!”彼时,他还没有亲自做过蛋白表达,也不了解各种各样的免疫学小鼠模型,唯一认准的方向是从代谢角度研究肿瘤免疫治疗。
唯有坚持,方得始终。张永辉一直坚守着最初的科学信念,在代谢免疫研究领域寂寞闯荡,披荆斩棘。5年后,终于迎来收获。他的关键性研究成果被顶尖学术期刊Cell以leadingpreview的形式评价为“确定了脂代谢在固有免疫细胞中的重要作用”,对免疫学“整体上会产生巨大影响”。
坚持“非主流”研究
两次顶尖学术期刊发文
张永辉
最近3年,从化学“跳槽”免疫学的张永辉,不断为癌症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年,张永辉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论文,提出甲羟戊酸通路有望成为新型疫苗佐剂的药物靶点,提高疫苗的活性。
这项全新洞见,得益于临床观察。一类罕见性免疫疾病患者,因为脂代谢紊乱(类异戊二烯合成通路功能障碍),出现发烧、发热病症,并在接种疫苗后,生成大量的抗体。这种罕见病的表型,佐证了张永辉团队推断的“一些脂代谢通路可以调控免疫”的观点。他们由此展开相关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最终发现这一代谢通路可以作为疫苗佐剂和肿瘤免疫治疗的全新靶点。
年,张永辉团队又在Immunity率先揭示了γδT细胞识别抗原的分子机制,为利用这种免疫细胞进行异体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众所周知,从实验室到临床是有距离的。经过张永辉团队的努力,这个距离可能“缩短”为2年。“异体γδT细胞实体肿瘤治疗已经进入了临床前的研究阶段,计划将于年初与3~4家医院合作,开展针对血液瘤和实体瘤治疗的临床研究。”张永辉与我们分享了最新进展,他和团队又将迎来新的挑战。
科学研究需要百花齐放,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jj/1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