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开发出诊断肝部肿瘤的光学活检法,更

01俄罗斯开发出诊断肝部肿瘤的光学活检法

俄罗斯奥廖尔国立大学开发出一种基于光学技术诊断肝部肿瘤的方法,使用光学探针进入组织,收集分析携带诊断信息的反射光和荧光信号,得出有关组织状态的结论。这种肿瘤检测方法更精确,能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速度和效率。该研究得到了俄罗斯科学基金会的支持,相关论文刊登在最近的《科学报告》上。

科研人员开发出的光学活检诊断肝部肿瘤方法,使用直径为1毫米的光学探针,将它固定在常规的活检针中,这样可以将检测癌症的两种现有光学技术结合起来。第一种是荧光光谱法,它基于健康组织和恶性组织在激光辐射下发光的差异;另一种是漫反射光谱法,它提供有关组织中光的吸收和散射的信息。分析反射的荧光就可以得出有关组织状态的结论。

研究人员对光学探针进行了实验测试。第一阶段在患有移植性肝肿瘤的小鼠身上进行了测试,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第医院对20名肝肿瘤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用光学探针获得的结果与其他方法(仪器和形态学研究方法)获得的数据一致,这意味着光学探针法是有效的。

奥廖尔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技术中心医学博士安德里安·莫莫申称,将光学活检技术引入标准检测程序,将显著提高评估生物组织状态和诊断病理变化的可靠性,光学方法可以实时获取信息,确定开始治疗的时间以及对病情进行动态评估。

02纳米载体精准送药杀灭黑色素瘤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团队设计出用于皮肤黑色素瘤治疗的纳米载体药物系统。研究人员认为,该系统有望扩展到多种疾病的治疗。相关论文在最近的《先进疗法》期刊作为封面文章发布。

纳米载体药物系统由具有生物相容性且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和药物组成,即聚谷氨酸(PGA)载体及两种混合药物的药包。这两种药物分别为BRAF抑制剂(达拉菲尼)和MEK抑制剂(司美替尼),能有效治疗黑色素瘤。

研究人员说,通常生物药物治疗癌症会让癌细胞产生抗药性,不过,如果能够向癌症组织精确递送两种或多种靶向药物,同时从不同方向对癌细胞实施强有力攻击,就可以延迟甚至防止癌细胞出现耐药性。现在虽然人们以几种药物混合治疗肿瘤,但是由于基本参数的差异,它们并不能同时到达肿瘤组织,因此药物不能同时起作用,从而难以达到最佳协同杀死癌细胞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他们将这两种药物组合起来,通过纳米载体将混合药物同时引入肿瘤组织。由于聚谷氨酸组成纳米载体本身可生物降解,因而其携带的混合药物在释放出来后将直接同时攻击癌细胞。研究人员对药物的毒性水平和形式以及癌细胞对治疗的耐受性进行了测试,以确保混合药物具有最大效力、最小毒性和最佳协同活性。在实验鼠身上的测试结果显示,纳米载体药物不仅可以较低剂量给药,且与使用不同给药方法的独立治疗相比,更安全有效。

研究人员下一步将通过化学改性使聚合物载体与所选混合药物相结合,让纳米载体药物系统可以安全地在体内“旅行”,不会损害健康组织,却能释放出活性混合药物共同进攻肿瘤。

03首个人工智能肺癌辅助诊断系统获批上市

PD-L1蛋白表达水平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重要标志物,通过PD-L1检测可以筛选出最适合的肿瘤免疫治疗获益人群。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阿斯利康公司宣布,其与中国杭州迪英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辅助非小细胞肺癌PD-L1判读“免疫组化数字病理图像处理软件”,日前已获得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中国首个获准进入临床应用的人工智能肺癌辅助诊断系统。

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发展热点方向之一是影像组学智能分析,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处理CT、病理等全模态影像数据。而在传统模式下病理医生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上的细胞和组织病变来作出疾病诊断,人工阅片耗时耗力,效率较低,难以快速准确识别疑难肿瘤细胞。

“免疫组化数字病理图像处理软件”由国内权威病理专家进行数据标注,算法模型有效解决了因细胞膜破损导致的定位不准等技术难题,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病理医生进行非小细胞肺癌PD-L1判读,一体化分析,无人值守即可获得全片分析结果。医生仅需复核即可快速准确完成PD-L1全片判读,有效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提高了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诊断质量和效率,医院还可将疑难PD-L1组织切片通过远程会诊模式医院,通过打破时空地域限制的“云病理”而进一步提升肿瘤病理诊断水平。

04膳食营养白皮书:我国恶性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达58%

年10月31日,由中国营养学会肿瘤营养管理分会牵头发布的《中国肿瘤患者营养膳食白皮书(-)》显示,我国恶性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达到58%。这也是我国首部专门聚焦肿瘤患者营养膳食的白皮书。

《白皮书》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肿瘤患者进行线上调研,共发放问卷份,获得有效问卷份。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58%。肿瘤及各种相关治疗几乎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患者的进食情况带来影响,包括45%的肿瘤患者曾因手术发生进食困难,导致进食减少;因化疗、靶向治疗和放疗而发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或便秘腹泻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6.57%、71.18%和64.82%。

体重是反映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白皮书》显示,近三分之一(30.04%)的患者在近三月内出现体重减轻,其中超过一半(51.39%)的患者体重减少比例超过原体重的5%以上。

科学合理的肿瘤营养管理离不开精准化的营养干预方案,针对不同部位、不同治疗阶段和治疗手段下的特定肿瘤的营养需求,《白皮书》提出具体干预手段和方法。中国营养学会杨月欣理事长强调,家庭、企业、患者组织和政府需要强强联手,各司其职,以推动科学的营养管理来应对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从而改善肿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

05郑州大学发现释放大量钙离子可杀死耐药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过程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郑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可以在肿瘤细胞内释放出大量的钙离子、抑制药物泵和逆转多药耐药性的纳米颗粒。相关研究结果于年10月16日在线发表在NanoLetters期刊上,标题为“NanoenabledIntracellularCalciumBurstingforSafeandEfficientReversalofDrugResistanceinTumorCells”。

一种名为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泵蛋白常常在多药耐药性中发挥关键作用。P-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中,它利用三磷酸腺苷(ATP)提供的能量将药物泵出肿瘤细胞。科学家们已经尝试用各种方法阻断P-糖蛋白,如使用小分子抑制剂或剔除ATP。然而,使用这些策略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或者这些策略中使用的药物在体内不稳定,有些治疗药物可能难以制备。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想用不同的方法阻断P-糖蛋白。之前的研究已表明,让肿瘤细胞负载过量钙离子,既可以减少P-糖蛋白的产生,又可以降低ATP的水平。但是,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将大量的钙离子与化疗药物一起递送到癌细胞中。

这些研究人员制造出“钙离子纳米生产者(calciumionnanogenerator,TCaNG)”,具体过程为:让磷酸钙纳米颗粒装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然后在这些纳米颗粒上包被允许TCaNG靶向进入癌细胞的分子。一旦进入细胞内部,TCaNG就会进入一个酸性区室,TCaNG解体,同时释放出阿霉素和大量钙离子。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对癌细胞进行TCaNG测试时,ATP和P-糖蛋白的产生都减少了,这使得阿霉素能够杀死之前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肿瘤细胞。在荷瘤小鼠体内测试时,经过TCaNG治疗的小鼠在治疗21天后肿瘤大小明显比对照组小,而且无明显副作用。

06深圳先进院等在肿瘤光声分子成像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中心副研究员刘成波团队、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学系教授Jonathan团队、韩国高丽大学化学系教授JongSeung团队合作,探索了可拓展顺磁性金属卟啉类物质光声成像机制,发现以金属锰为中心的德克萨卟啉衍生物-锰德克萨卟啉(MMn)存在顺磁性、德克萨卟啉强吸收性、无荧光发射损耗特性,以及蛋白特异结合特性的协同效应,利于构建一种新的光声分子成像体系与策略,初步探索并实现了肿瘤特异性三维光声分子成像。

传统德克萨卟啉具有长吸收波长、较强光吸收和光淬灭性,位于中心的顺磁性阳离子锰作为荧光淬灭剂,能够增强MMn近红外区光声效应。研究团队基于自主研制的近红外光声分子成像技术,在离体和活体水平可实现肿瘤特异性光声分子成像。MMn中心金属锰可与活性氧等超氧化物反应,有效抑制机体内氧化应激损伤,同时伴随近红外光声特性改变。因此,以MMn为探针的光声分子成像技术,还可用于体内氧化应激强度与损伤研究的指示剂和抑制剂。在此基础上,团队将继续探索MMn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缺血、脑损伤、癫痫)中的氧化应激反应。

相关研究工作以Manganese(Ⅱ)Texaphyrin:AParamagneticPhotoacousticContrastAgentActivatedbyNear-IRLight为题发表于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

为促进行业交流,早筛网建立了“癌症早筛行业交流群”,有意加入的读者可扫码添加管理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fg/9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