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们的幸福小康转变种植结构老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惠及民生,保障民生,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小康为民,民之小康。我们的“小康生活”,是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孜孜向往和不断追求。今天起,哈尔滨综合广播推出系列报道《走进我们的幸福小康》,聚焦我市九区九县的普通百姓,感受他们的幸福生活。
走进东山村郑士权的家,顿时感觉到生活气息浓浓,袅袅炊烟中,两间新砖房,东西屋加一起60平方米,明亮的塑钢窗、光亮的瓷砖地面擦得干干净净,院子里堆满了玉米,这是老郑这几天刚收上来的。尽管今年受到了疫情、台风等影响,但是在哈外事办驻木兰县东山村工作队驻村工作队队长赵华海的帮扶下,今年种地不仅没赔,还赚了不少。
木兰县建国乡东山村位置偏僻、村屯零散,粮贩子都不愿意来,这就给村民致富造成了一定难度。老郑就住在这样一个村子。
早些年,老郑全家主要的生活来源是靠房后的几亩地和老郑外出打工。生活虽然算不上富裕,但是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外出打工时,老郑的腿被工地的建筑材料压断了,花光了全部积蓄治病不说,老郑一家人守着四面漏风的老屋,也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尽管老郑要强,尝试用其他方式扩大家庭收入,但是,因为农产品运不出去,他始终没有挣到钱。那时候,老郑的媳妇常常拿老郑的名字调侃他:“老郑、老郑,就是不挣钱。”
郑士权:
当时苞米不好卖,得拿小车去拉去,上县里早市卖,头天12点就得起来,买的便宜,就那两个来小时,然后人家就不让卖了,我就得赶紧回家,就得贱卖。
哈外事办驻木兰县东山村工作队进驻东山村时,驻村工作队队长赵华海看到老郑一心致富,不服输的劲头,打心底想要帮老郑一把。帮着老郑出主意,联系业务。
郑士权:
赵书记给我们卖就贵了,我们卖得时候6毛、7毛,他给我们卖的时候就是8毛,他拿哈尔滨市里去卖。
当时为了能给老郑多卖几穗苞米,赵华海的小汽车里装满了苞米,仅留下驾驶室供人驾驶。也是在往返与客户的沟通中,赵华海发现,东山村商机无限。
赵华海:
其实,东山村的地点比较好,因为跟前有这个吉林农场主到这里来种参来,他们可以通过打工挣钱,每天能在、元,也可以种植板蓝根,种植多的也需要雇工,这也是一笔收入嘛。还有就是岁数比较大的,养一些鸡鸭鹅,我们可以把这些鹅卖给哈市各大酒店。
驻村工作队积极的工作态度,让老郑这样得贫困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同时,也勾起了贫困户们的“斗志”——要在有生之年尽快脱贫。年年底,在各级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老郑做了一个对于农民来说十分冒险的决定——种种其他品种作物,采用驻村工作队给他选定的种子种植。
郑士权:
我去年去木兰卖菜去,就看到粘苞米买的可贵了,1块钱一穗,还抢着买,我一看,我说今年就种这个了。正好赵书记跟我说,买苞米种,菜籽啥的都买不少,辣椒啥的,都给我买,对我太支持了。
当时很多村民跟老郑说,你留点地,种点传统的作物,别到时候颗粒无收。老郑没听劝。今年的疫情以及台风的侵袭,让老郑全家的心坐了一把“过山车”,经历了大起大落后,一算账,竟然没赔钱,还挣了钱。
郑士权:
我的收入能比过去翻了一倍了,你别看我本身就是残疾,一年收入1万多块钱。
在东山村,类似于老郑一样的贫困户不断拼搏,摆脱贫困的故事还有很多。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才让东山村,这个木兰县建国乡最大的贫困村,于年年底实现脱贫,退出贫困村行列。
如今,在东山村,驻村工作队已累积利用扶贫专项资金万元,为东山村修建了西门塔尔母牛养殖场,购置了农机具;利用产业分红形式带动了45户贫困户,每年分红元;更换了卢家店屯部分饮水设备;维修了苏家粉房水井电机;修缮了郭窑、刘窑屯的田间路;协调县扶贫办为卢家店等7个屯铺设约13公里水泥路面;协调县水务局为小木匠等5个屯铺设地下自来水管道约12公里。同时,工作队还先后引导村民种植板蓝根;引进养殖黑木耳项目;发展庭院经济;拓展就业渠道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在一系列帮扶下,东山村村民正在快步走向小康。
来源:哈尔滨新闻广播
记者:恩泽
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你会点赞的,对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huodai.com/yyfg/8912.html